数字报
疫情影响就业 共努力稳“饭碗”(6)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让今年的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尤其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党中央十分关心的议题。为了缓解就业难题,我市政府部门、高校以及企业多方努力,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如何尽快推动各产业全行业全面复工复产,成为亟需面对的考题。本报记者深入各行业一线,探访复工复产下的就业现状,以期寻找破解之道。

 农村富余劳动力

外出打工受阻 创业特色农业

近日一早,陈燕标又上山开桂了。33岁的陈燕标是德庆县高良镇联 合村 村民。往年 春 节假 期 一 结束,他就会回到端州的一间工厂打工。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工厂没订单没工开,陈燕标只能留在家乡。

如陈燕标一样,德庆县官圩镇红中村村民陆荣森的儿子们和儿媳们,从1月中下旬工厂放假后,就一直留在了村里。“他们之前在番禺的首饰厂打工,现在厂里没订单,只能待在家里做农活,照顾孩子。”陆荣森说,3月时,三儿子和三儿媳接到厂里通知回去上班,但是上一天班停一天工,到了4月又没工开了,只好回村。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目前国内就业形势严峻。农村务工人员就业受阻,纷纷寻找出路维持生计。“幸好家里种了肉桂。清明后直到农历4月初前,都是开桂的时节。我暂时不能外出打工,就帮家里开桂。”陈燕标家目前开了约2500公斤桂皮,按照市场价预计可卖2万多元,填补了不能打工带来的收入损失。

“村里有300多名打工者,今年春节后大部分留在家中帮忙开桂。”联合村党支部书记江秋文说,这些青壮年劳动力还将半抛荒的林地、耕地重新开垦,种上了肉桂苗、青梅苗,种了200多亩。“肉桂苗和青梅苗不需要过多打理,顺利的话4 到5年就能产生经济效益。”在江秋文看来,这是疫情下村子里的一份意外“收获”。

类似情形也发生在德庆县官圩镇红中村和鼎湖区凤凰镇上水田村。“红中村约有800名出外打工的村民。留在村里的打工者回归农民身份,一边开肉桂、种田养鸡鹅,一边等待复工。”红中村党支部书记莫敬荣认为,这是一个过渡期,暂时影响不大。

鼎湖区凤凰镇上水田村的肉桂林,同样“帮”了滞留在村的打工者一把。该村党支部书记邹火明说: “村中家家户户都种有肉桂。今年大部分村民留在村中开桂,所开的肉桂比往年增加了不少。去年村中产桂7万至8万斤,今年保守估计起码有20万斤。”

这些受访村子的负责人表示,疫情最严峻的时刻已经过去,各行各业复工复产,村里不少青壮劳动力已返岗。进入4月后,留在村中的打工者占总体打工人员的两到四成。像鼎湖区凤凰镇上水田村的赖火群,就在4月份回到镇上的一家酒楼做杂工,虽然每月收入不高,但 “起码可以上班了”。

开桂结束后,陈燕标打算做小本生意,到各村收桂皮卖到广西,赚取中间差价。这样的生意可以持续 到9、10月份。至于 到时还会不会返回端州的工厂打工,陈燕标称 “到时再考虑”。

西江日报记者 潘粤华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