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广宁县打造“人才飞地”破解聚才困局,推动研发在外成果落地 “飞地”引智 “宁”聚动能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才聚而业兴,力达而功成。为破解本地引才难、留人难、成果转化难等问题,打造人才在外研发、成果本地转化的新局面,广宁县不断创新“柔性引才”新模式,于2024年在全市率先出台《广宁县“人才飞地”管理办法》,在广州、武汉等地共建6家“人才飞地”,至今累计引进高校、研发机构人才团队6个21人。

记者 夏紫怡

才聚而业兴,力达而功成。为破解本地引才难、留人难、成果转化难等问题,打造人才在外研发、成果本地转化的新局面,广宁县不断创新“柔性引才”新模式,于2024年在全市率先出台《广宁县“人才飞地”管理办法》,在广州、武汉等地共建6家“人才飞地”,至今累计引进高校、研发机构人才团队6个21人。

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曾立华(右)正在查看广宁香鱼生长情况。     受访者供图

如今,“人才飞地”运作模式步入正轨,2024年以来累计为相关企业开展技术指导、培训120余次,合作研发申报专利41项,助力广宁成功搭建起引才聚智的优质平台,成为广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的前沿阵地。

通讯员 谭珊珊

专家帮扶  突破产品研发瓶颈

“匣钵是锂电正极材料烧结的‘耐高温饭碗’。以前传统产品扛不住反复的冷热冲击,现在通过‘人才飞地’引进专家团队进行攻关,我们的匣钵新品能在1100℃高温下水冷循环15次以上不裂。”近日,广东山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主管罗伟,向记者展示了企业依托广宁“人才飞地”研发的新型匣钵产品。

作为锂电正极材料生产的核心耗材,匣钵在高温焙烧环节需同时承受冷热温差和原料侵蚀,一直是行业技术攻克难点。罗伟坦言,此前企业因缺乏高端材料研发人才,匣钵产品的抗侵蚀性和热震稳定性始终难以突破瓶颈,“锂电材料需求越来越大,客户对匣钵的产品性能有了更高要求,传统产品品质根本跟不上。”

这一困境的破解,得益于广宁县“人才飞地”模式的落地。广东山摩公司是其中的受益者。

“我们通过县里的‘人才飞地’对接上了高校的材料学专家。团队驻场研发3个月,就攻克了涂层材料配方的难题。”罗伟介绍,新研发的匣钵采用“莫来石基体+氧化锆涂层”结构,抗侵蚀能力提升一倍,热震稳定性也达到行业顶尖水平。

不仅如此,“人才飞地”还为企业搭建了跨域合作的桥梁。罗伟透露,借助飞地平台,企业与大湾区的科创机构联合研发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烧结用匣钵,目前该产品已申请国家专利,“原本需要两年的研发周期,在外地专家的指导下,一年就完成了技术转化,这就是‘人才飞地’带来的加速度。”

广东山摩公司财务总监王劲松介绍,2025年上半年,锂电池正极材料烧结匣钵分离技术、耐高温抗氧化耐火板等研发成果,转化应用在公司耐火材料的生产上。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公司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特殊模式  实现“北鱼南养”

今年暑假,广宁县赤坑镇云山里水产养殖基地,迎来了香鱼的丰产。此前,基地通过解决苗种繁育和海水淡化两大难题,成功孵化香鱼苗15万尾,成鱼成活率有90%以上。冷水性香鱼最终顺利从鸭绿江“游”到了广宁山溪间。技术瓶颈突破的关键,得益于广宁“人才飞地”开展的香鱼养殖技术攻关成果。

香鱼肉质鲜美、经济价值高,养殖香鱼成为广宁乡村振兴的重点引进产业项目。但香鱼原产于北方冷水流域,苗种繁育对水温、水质等要求严苛,且广宁缺乏香鱼养殖技术人才,项目落地一度困难重重。

2024年,广宁与华南师范大学共建“人才飞地”。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曾立华带领智慧渔业团队,围绕香鱼苗种繁育、水质调控等核心环节展开技术攻坚。

“香鱼卵孵化需要精准的温控环境,而苗种存活则离不开科学的海水淡化方案。”曾立华介绍,团队通过“人才飞地”平台将实验室研发与基地实践结合,为养殖基地搭建了水质监测和视频监控系统,实时把控水温、溶氧量等关键指标,不仅减轻了养殖户的劳动强度,还为苗种繁育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基础。

团队耗时多月反复调试,制定出梯度式海水淡化方案,逐步降低养殖水体盐度,成功孵化香鱼苗15万尾。

在技术攻关过程中,“人才飞地”的“研发在外、成果落宁”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曾立华告诉记者,团队依托华师大的实验室开展前期技术研发,再通过“人才飞地”定期派专家到广宁基地现场指导,累计开展26次实地帮扶。

养殖基地负责人介绍,15万尾山泉香鱼一经推出,就收到了来自珠三角、福建、广西等地的订单,11月前已销售一空。该负责人说:“现在我们可以自己孵化苗种,不仅成活率稳定,还形成市场差异化竞争。广宁香鱼养殖产业链也从育苗环节中站稳了脚跟。”

政府搭台  企业与人才“双向奔赴”

“人才飞地”由政府搭台牵线,让外地人才和企业实现“双向奔赴”。针对企业发展所需及人才自身的优势特点,广宁设立人才工作站、研发机构及飞地孵化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培养技术骨干和实用人才,实现资源、人才共享,推动研发成果在县内落地。

同时,当地组织部、工信科技部门结合县内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在市外高校、高新产业技术园区等搭建孵化器,为小微企业、初创项目、高水平人才提供全方位专业服务,帮助企业、项目完成孵化,并将企业、项目和人才团队引进县内落地生根。

广宁县委组织部人才办主任贾弥瀚介绍,为了更好地保障异地人才的研发方向与本地产业需求精准匹配,广宁重点围绕“421”产业布局,针对性引入适配的异地人才团队。例如针对茶业发展需求,支持广东凤之源茶业在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设立研发中心;针对新材料产业发展需求,支持广东山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武汉科技大学设立研发中心;聚焦香鱼养殖、新材料、矿山基质、农业机械等本地产业痛点,分别在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等高校设立人才工作站,定向攻克产业技术难题。

接下来,广宁将持续对产业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推动招贤引智成果转化为共建共享成效,促使越来越多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探索更多人才赋能产业振兴的新思维、新视野、新路径。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