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四会市江谷镇新屋村打造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行动样板村 三维发力擘画和美乡村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三年来,新屋村以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为抓手,通过“资源整合、功能融合、活动创新”三维发力,不仅入选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村名单,还成功获评肇庆市A级乡村旅游村庄,更成为四会市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行动样板村,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崭新画卷,在龙江河畔徐徐铺展。

记者 杨丽娟  通讯员 雷朗

在“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下,四会市江谷镇党委、政府强化顶层设计与资源倾斜,新屋村委会发挥一线战斗堡垒作用。三年来,新屋村以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为抓手,通过“资源整合、功能融合、活动创新”三维发力,不仅入选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村名单,还成功获评肇庆市A级乡村旅游村庄,更成为四会市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行动样板村,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崭新画卷,在龙江河畔徐徐铺展。

四会市江谷镇新屋村委会暗迳村打造特色乡村。     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 摄

四会市江谷镇新屋村委会暗迳村打造特色乡村。 记者 杨丽娟 摄

资源整合乡村元素重焕价值

资源整合是新屋村破解发展瓶颈、激活乡村潜能的关键一招。面对资源分散、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镇政府引导新屋村委会把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深厚人文底蕴系统整合,构建起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核心的“文旅+文明实践”融合发展新体系,打破了单一资源的孤立壁垒,让分散的乡村元素聚合成发展合力。

新屋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曾杰鹏介绍,在镇里的统筹协调下,村委会精准串联同创澳洲龙虾养殖基地、童梦马场及龙江河亲水营地等特色资源,将理论宣讲、文化服务、科普教育等文明实践内容,巧妙嵌入观光游览、研学体验、亲子互动等旅游环节,实现了文化与产业的同频共振。

在同创澳洲龙虾养殖展示馆,游客可开启一段沉浸式的龙虾养殖科普之旅;移步童梦马场,便能体验策马扬鞭、亲近自然的野趣豪情;待到龙江河亲水营地,游客可以下水摸鱼、岸边野餐,尽情享受乡村休闲时光。

“通过资源整合,串珠成链,让游客来了有得看、有得玩、有得学,既打响了乡村品牌,又让村民尝到了甜头。”曾杰鹏说,这种有机整合不仅让乡村“颜值”被更多人看见,更促成公共文化服务与农文旅产业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实现了1+1>2的发展效应。

空间活化传承乡村文脉

空间活化让新屋村的历史文脉与红色基因焕发生机。在镇政府的指引下,新屋村深挖本土红色资源,依托前锋村武工队战斗旧址,精心打造村史馆与红色教育平台。这里系统展示了武工队建立游击根据地、开展敌后战斗的光辉历史,现已被列为四会市不可移动文物,年均接待参观游客数千人次,成为周边地区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阵地。

同时,该村不局限于红色资源开发,对闲置的祠堂、文化室等传统空间进行活化利用,常态化承办党校开放日、非遗展示、民俗活动等,让老建筑成为传承乡村文脉、凝聚村民情感的重要载体。

新屋村委会下辖的暗迳村是水库移民村,全村总人口300多人,镇村两级共同谋划,因地制宜,依托该村地理和人文优势,采用“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品牌。如今,环村路整洁通畅,村前龙江河清澈见底,江谷水库源源不断流出的活水,让这里成为夏日里村民和游客戏水消暑的快乐天堂。

“在镇里的支持下,我们计划进一步深度挖掘整村空间,打造少年醒狮文化传承活动中心和农耕工具文化展览室,把祖辈留下的技艺和物件好好传承下去;并在村后打造太空舱民宿,让游客能留下来深度体验乡村生活。这一系列举措的最终目标,是在镇村的共同努力下,把暗迳村打造成农文旅融合新亮点。”曾杰鹏向记者透露了下一步的规划。

乡风文明筑牢精神根基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文化浸润为新屋村培育了乡风文明与精神共富的良好生态,新屋村在镇政府的部署下,以文化人、以文润心,常态化开展“我们的节日”、理论宣讲、全民阅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将文化服务融入日常、直抵人心。

在移风易俗宣传活动中,镇志愿者与村干部共同走村入户普及文明新风;在“积分超市”里,村民通过践行文明行为兑换生活用品,让文明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这些由镇村共同推动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充实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养与道德水平,将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持续的生动实践。

经过镇村三年的不懈努力,新屋村的乡村振兴成效日益凸显。如今的新屋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文化空间的综合效能持续释放,文明乡风愈发浓厚。

作为“百千万工程”的鲜活案例,新屋村以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为核心的发展路径,让乡村文化空间成为承载乡愁、凝聚人心、驱动发展的重要平台,不仅为自身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更为全市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屋样板”。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