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机械化破瓶颈 全链条带农增收 “三化协同”强保障 肇庆“农服”绘就现代农业新图景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记者 潘粤华 通讯员 陈友珠

近年来,肇庆坚持以服务现代农业为导向,构建四级服务体系,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更在全省率先出台政策,以“三化协同”创新财政资金提级支付机制,为774家经营主体赋能。从机械化耕种到全链条产业深耕,再到资金保障,肇庆正稳步打通农业社会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绘就助农兴产新图景。  

广宁县潭布镇潭岭山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工人将番薯干放进架子里晾晒。    记者 潘粤华 摄

机械化赋能破解水稻种植困境

今年重阳节后,肇庆各地稻田陆续迎来秋收。位于高要区南岸街道新江二村的高要区肇丰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肇丰合作社”)也进入了繁忙时刻,为周边种粮大户、合作社提供机械收割、稻谷烘干等社会化服务。

“一直忙到现在,秋收工作才暂告一段落。”肇丰合作社负责人李永洪说。

因耕地分散、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务农人口老龄化、粮食生产效率低下,导致土地撂荒问题突出,这是不少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2017年,李永洪联合种植能手整合500余亩土地,成立肇丰合作社,积极探索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成功突破传统小散经营模式的发展瓶颈。

“从2019年开始,合作社紧抓政策机遇,引进一批拖拉机、无人机、收割机等新式农机,实现多环节机械化覆盖,构建‘耕、种、收、烘’全链条服务体系。”李永洪介绍,他们以“农机+标准化”提升耕作效能,全链条农机破解水田耕作难题;创新“五统一”管理模式,以统一调配农机、统一作业标准、统一生产安排、统一连片作业、统一费用结算,直击小农户分散种植痛点,带动农户降本提效。

同时,肇丰合作社打造“专业农机手+技术骨干+农户”联动体系,破解“谁来种地”难题。在探索实施“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模式的过程中,联动周边农服企业实现优势互补,让“单产增收”的红利辐射至更多农户。如肇丰合作社与新一心公司合作的无人机植保服务,每亩成本仅8至18元,远低于人工的每亩100元,推动全区无人机植保达64万亩次。

据统计,在肇丰合作社等农机专业合作社助力下,高要区水稻综合机械化率从2017年的不足60%,跃升至2024年的87.78%;水稻平均亩产441公斤,显著高于全市408公斤的平均亩产,产量、播种面积在粤港澳大湾区各县(市、区)分别位列第三、第四。该合作社至今累计整治撂荒地1500亩,带动4个村集体共增收20万元。

在社会化服务地块方面,该合作社每亩生产成本较农民自主耕作降低80元,亩产增加100公斤。2024年,肇丰合作社服务农户数量从2023年的282户,增至2024年的306户,服务超2万亩次,其中1.8万亩次为生产托管,带动高要区农机合作社增至47家,辐射肇庆62家农机组织,年作业总面积约11万亩。

全链条深耕番薯产业带农增收

2023年,位于广宁县潭布镇古楼村的潭岭山合作社,推出了其首家“潭布番薯干专卖店”。这标志着该合作社实现了自主种植、生产与供货的全链条运营,成功迈入盈亏平衡的良性发展新阶段。

“从前期的反复试错,到看到老乡们拿到分红时的笑容,这条路走得太不容易了!”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严健莹回忆过往,不禁感慨。

2017年,潭岭山合作社成立。严健莹介绍,该合作社从基础建设、技术突破、渠道拓展到带农增收逐步发力,至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发展体系。“合作社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升级改造番薯干加工厂,建设绿色番薯种植示范基地。加工端逐步稳定后,原材料的稳定供应与品质把控成为新的重点工作。”他告诉记者,合作社对接省农科院、市农林科学院、肇庆学院等科研机构,引入专业技术支持。在保障供货稳定与品质统一的同时,该合作社还带动周边农户扩大番薯种植规模,为其后续产业扩容奠定基础。

有了稳定的原材料,如何通过加工凸显“潭布番薯”的特色,提升产品附加值,成为潭岭山合作社新的探索方向。为破解难题,合作社通过创新加工技术工艺,优化红薯干口感,既提升了生产效率,又完整保留了番薯干的特有风味,让番薯的价值实现翻倍。

为打开销路,建立品牌认知,潭岭山合作社实行“渠道拓展+品牌塑造”模式,通过引入专业运营商,参与大型展销活动,进行国家级权威认证,完善产销链条,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该合作社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发掘产业新增长点,积极探索产业延伸方向。

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惠及农户。严健莹介绍,潭岭山合作社优先安排困难农户到种植基地务工,以保底价收购本地农户番薯,并提供免费种苗与全程农技支持,向农户提供农业机械上门耕作服务,切实降低农户种植成本。

目前,潭岭山合作社已带动周边60多户农户参与番薯种植与加工,2024年实现年产鲜薯300多吨,自产及收购番薯加工成番薯干约820吨,产值达600多万元。

“三化协同”保障项目资金拨付到位

肇丰合作社、潭岭山合作社的发展路径与取得的显著成效,是肇庆打通农业社会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肇庆始终坚持以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为导向,持续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落地见效,积极搭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的桥梁。目前,全市7个涉农县(市、区)均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共有774家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其中86家纳入社会化服务名录库管理,形成“县级中心+镇级站点+村级网点+专职辅导员”的四级服务体系,为肇庆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筑牢坚实基础。

为加大对服务主体的支持力度,确保财政资金“快准稳”兑付到位,近日,肇庆还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明确肇庆市2025年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资金拨付流程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构建财政资金提级支付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

市农业农村局介绍,《通知》紧扣“规范管理、提升效能、保障安全”三大核心目标,以“三化协同”构建全链条闭环式项目资金管理机制,从制度层面筑牢资金安全防线,有效防范各类风险隐患。

拨付流程标准化。明确“主体申请—县级验收—市级拨付”三级环节,服务主体仅需提交六大类核心材料,县级分批验收、市级审查程序,实现“材料一次交、资金一键达”,破解以往环节多、材料杂的问题,缓解服务主体资金周转压力。

风险管控系统化。构建“主体承诺+县级核验+市级审查”三级联控机制,县级通过GPS轨迹比对、实地抽检等方式核验服务真实性,市级审核程序合规性,对问题“一次性告知”整改,对虚假申报“零容忍”,筑牢资金安全防线。

服务效能最大化。采用“分批次、按环节”拨付方式,保障服务连续性与质量。据统计,2025年,全市项目实施主体达48家,同比增加40%,服务面积超22万亩,同比增加8.15%,形成了“资金到位—服务扩面—产业发展”的共赢格局。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