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五华诞,欣逢其时;星湖潋滟,砚园生辉。今年11月15日,肇庆学院迎来办学55周年。55年来,肇庆学院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立足发展大局,系统推进科技赋能、产业帮扶与乡村建设,构建起全方位、深层次、高效能的校地企融合新格局,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更大担当、作出更大贡献。
点“智”成金 以科技创新为产业赋能
肇庆学院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肇庆现代化发展需要,为地方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是撑起肇庆创新的“脊梁”,肇庆学院承担着牵头推进走廊建设的重要角色。此前,为破解科创困境,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肇庆学院、肇庆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广东创智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签订三方共建联合实验室的协议,通过科创发展赋能地方产业发展。
今年,肇庆市精细化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挂牌。该中心由肇庆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作为主要共建单位,推动肇庆市在精细化工领域迈入产学研深度融合。
深化校企合作也是肇庆学院服务社会、提升办学内涵的重要路径。五年来,学校签订校地企框架协议331份,联合企业、大学科技园三方共建2个实验室,与华为、中国联通、科大讯飞等头部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肇庆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累计培育初创企业600余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7家,成功孵化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充分彰显科创赋能产业发展的实质性成效。
帮扶建设 砚园智慧服务地方发展
肇庆学院精准对接地方需求,牢牢锚定产业振兴、教育提质、“百千万工程”等领域深耕发力,以砚园智慧服务地方发展。
肇庆学院驻鼎湖区服务队与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肇庆市德邦坚农业有限公司合作研发高效低碳的高密度渔养技术,实现养殖降本,保障池塘养殖水质良性循环,带动养殖户增产增收。肇庆学院柑桔创新团队主导构建覆盖沙糖桔、贡柑等主栽品种的柑桔产业技术体系,为柑桔病害“防控”与产业升级夯实技术支撑。
肇庆学院“双百行动”驻鼎湖区服务队依托乡村美学工坊设计团队,以“在地化设计”帮助客家文化深厚的传统村落鼎湖迪一村、爱国村建起百余套新客家民居。驻四会市服务队则依托乡村美学工坊对四会市大沙镇隆马村格江自然村实施综合整治提升后,环村步道亮丽整洁,周边民宿、农家乐等业态初步成形。
肇庆学院还积极对接帮扶肇庆、云浮四百多所学校,通过建立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机制,送教到校,助力提升乡村基础教育质量。学校帮扶性托管教育基础较为薄弱的鼎湖广利高级中学,以点带面,带动鼎湖区基础教育整体水平提高。肇庆学院还与四会市政府合作成立教育教学协同育人合作区,有力激活乡村教育快速均衡发展一池春水。
肇庆学院还持续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累计派出农村及企业科技特派员超千人次,实现从结对帮扶到驻镇帮镇扶村的全面覆盖。
育贤纳才 打造大湾区西岸人才培养高地
肇庆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构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五年来,学校深入推进学分制与本科生导师制,以师范认证和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全面提升专业内涵。大力推动产教融合,建成了一批省级产业学院。强化实践教学,构建了“寓教于赛、以赛促学”的机制,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等高水平学科竞赛屡获佳绩,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
同时,学校通过外引内培、制度改革与文化引领,大力引进海内外学科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博士,连续成功引进“长江学者”“珠江学者”,实现高层次人才的新突破,并实施中青年教师提升计划,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有效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截至目前,肇庆学院已累计成功引进高层次人才21人,涵盖特聘教授、学科领军人才、学科骨干人才、特聘专才,形成多层次人才体系,成为打造“西江人才计划”聚集地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的重要院校。
策划:谢政 马喜生 刘哲 刘小洪
统筹:崔欣 黄锐庆 李娜 何安妮
文字记者 苏燕君
设计:张子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