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点绿成金 山乡振兴——封开县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做强特色产业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记者 王永强

近年来,封开县积极探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新路径,建立健全林下经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进一步盘活森林资源,做优做强林业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努力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目前,封开全县集体林地总面积约283万亩,其中林下经济产业发展面积81.78万亩。2024年,该县林业产值达20.47亿元,同比增长5.8%。

深化“三权分置”改革

解决林地权属问题

林权改革事关林农的切身利益,在确保多方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该如何稳妥推进集体林地改革、进一步盘活森林资源?封开县围绕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推进集体林权制度“三权分置”改革,明晰林地产权关系,为放活林地经营权打下坚实基础。

改革中,封开县健全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主议事决策机制,发挥村民代表大会作用,明确集体林地所有权主体与权能,督促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有效行使集体所有权权能。

同时,封开县建立林权类不动产登记与林业管理衔接工作机制,调查核实集体林地承包权信息,分类处理未发证林地,推动林权类《不动产权证书》应发尽发。该县全面铺开家庭承包经营林地延包合同签订工作,借助无人机、RTK测量仪等设备进行实地勘察,构建封开县林权数据库,推动林权管理迈入信息化、规范化与科学化的新阶段。

此外,封开县建立林权流转机制,统一集体林权流转合同范本,实行合同信息动态监管和全程跟踪管理,充分发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平台作用,推动林地经营权交易项目进入平台交易,有效防范流转风险隐患,促进林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据统计,目前封开县集体林地确权登记面积已达265万亩,共登记发证3.24万本,确权率达93.6%。

创新生态修复机制

解决生态环境资源保护问题

为做好林地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封开县出台全市首个司法修复森林碳汇赔偿机制工作指引,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在生态治理中的协同创新,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

按照生态损害与责任承担相结合、生态修复优先与碳汇损失赔偿相结合等原则,封开县创新“生态司法+林业碳汇”模式。该县将碳汇机制引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中,建立在破坏森林资源犯罪案件中开展生态修复适用林业碳汇赔偿机制,促进生态司法与林业碳汇融合。

同时,该县建立森林碳汇计量标准体系,制定刑事司法林业碳汇损失矢量计量办法,针对盗砍滥伐、森林火灾、非法占用林地等不同类型案例,形成相应的计量碳库和损失量计量方法,由技术人员测算碳汇量、计算碳汇赔偿金,被告人自愿认购碳汇并赔偿森林破坏损失。

针对无力承担大额赔偿费用的被告人,封开县创新性提出林木管护替代性修复方案,允许被告人通过提供巡山护林等服务补偿森林破坏损失。该县还构建林业碳汇赔偿专账闭环,探索设立专门账户把赔偿资金留在本地,出台林业碳汇损失赔偿资金管理办法,监督资金专项用于受损林地修复、森林抚育、碳汇林管护等工作,启动县林科所红椎示范基地碳汇林基地建设计划,探索“碳汇林+科普教育”模式。今年以来,封开县共查处涉林违法案件37起,开展碳汇赔偿系列工作8宗,引导赔偿碳汇损失超1027吨。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解决生态产品变现问题

按照自愿参与、市场导向等原则,封开县出台集体林地股份合作经营、集体林地托管经营等指导方案,建立健全林业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共同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

封开县建立林下经济特色金融产品供给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林下种植贷款、林下养殖贷款、林产品加工贷款等金融产品。同时,该县拓展林地经营权权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编制林下经济收益权登记管理办法,积极探索推行林下经济收益权证,允许经营主体在县内凭林下经济收益权证办理流转交易、质押贷款、项目申报等事项。该县还持续推进与林权抵押、贷款融资相关的配套改革,允许林地经营主体依法依规对林地经营权进行再流转或申请融资担保,助力经营主体做大做强。截至目前,封开县共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96家,家庭林场22个,林下经济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今年以来,封开累计发放林权抵押、生态公益林质押贷款34笔共3630万元,累计发放林下经济贷款产品120笔共3985.22万元。

为提升森林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稳定林业生产经营者收入预期,封开县还着力完善保险服务机制,开发落地灵芝、草珊瑚、赤松茸等林下经济作物的农业创新保险,深入推广政策性森林保险,有效降低分散林农、林企经营风险,保障林业经营主体可持续经营。目前,该县公益林、商品林、油茶树体承保面积超200万亩,保险赔付金额达738万元,及时弥补受灾林农经济损失,为林业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注重“抱团发展”

解决农户收益问题

按照因地制宜、兴业利民等原则,封开县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带领本地农户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大力推动林下种养、森林采集、森林旅游等多业态融合发展,目前共建成1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4个市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促进了林下经济规模化、多元化、品牌化的发展。

封开县建立联农带农机制,采用“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打造总规模3000亩的封开(罗董)南药现代产业园基地,每年为当地村集体增加约39万元收入,带动150余户农户就近务工。

同时,该县探索搭建“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共富架构,引进企业打造万亩灵芝谷综合产业园,以“林下空间+仿野生栽培”模式共同发展林菌特色产业。目前,万亩灵芝谷综合产业园已种植灵芝约2600亩,2024年产值达1200万元,累计带动400多户农户就业,户均增收约3万元。

封开县还引进企业,投资建设总规模约5000亩的牛大力标准化种植基地,与高校联合研发牛大力功能性饮料、牛大力鲜片汤料等特色食品,支持企业建设牛大力杏花鸡种养基地,打造牛大力鸡特色品牌,着力构建以牛大力为主的覆盖南药育种、种植、加工、销售环节的产业链。目前,该基地利用林下空间种植牛大力5000亩、养殖杏花鸡17万羽。

罗董镇思念村成立的村级专业合作社采用“企业+合作社+个人”模式,发展益智等林下种植项目,带动近200户农户种植约3000亩益智。2024年,合作社产值达262万元,成功获得省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市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等称号。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