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源网荷储融数据 绿色金融建闭环——肇庆高新区“碳账户”实践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记者 陆志锋 通讯员 沈文利

近日,第二十一届国家高新区发展战略研究年会暨2025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论坛在杭州举办,会上发布的“全国高新区营商环境典型案例(2025)”中,肇庆高新区“基于源网荷储的数据赋能绿色金融助企高质量发展实践”案例榜上有名。据悉,该实践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能源平台与企业碳账户深度融合,构建起“数据采集—信用评价—金融转化”的闭环体系,为推动全国工业园区绿色转型提供可复制的肇庆方案。

构建“碳账户”数据底座

作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园区,2022年起,肇庆高新区依托国家级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能源平台,为全区近80%规上企业安装物联感知设备,实时采集电力、天然气、蒸汽等能耗数据。该区结合企业生产、税收、用工、工商登记等数据,通过大数据为区内工业企业建立数智化碳账户绿色金融产品矩阵,以数据增信、融资激励等方式,为企业发展注入绿色动力。

同时,肇庆高新区打破数据壁垒,通过国家核算标准建立数据模型,为企业贴上深绿、浅绿、黄、红四色碳标签,实现碳排放数据动态核算与精准评价。

去年3月,肇庆高新区启动“碳账户+碳信用+碳融资+碳数据入表”的“四碳联动”金融服务模式,推动碳信用报告标准化量产与碳融资规范化引导。截至目前,该区已推出“云碳贷”“云碳担”“人才贷”“碳征信”等多个绿色金融产品,为全区206家企业提供61.36亿元融资额度,年均为企业节省利息1942万元,实现数据资产向金融资产的高效转化。

驱动“绿产业”协同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数字化能源和碳排放管理能力,肇庆高新区源网荷储平台接入区内231家企业和58个分布式光伏站点,年发电量约6600万千瓦时,降低碳排放约3万吨。同时,该区通过可调节负荷资源聚合调控,为全区企业创造需求侧响应收益超140万元。“十四五”期间,肇庆高新区通过节能改造等方式,腾出节能量超10万吨标准煤,为新型储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腾出空间。目前,该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超100家,显示强劲的增长势头。

此外,肇庆高新区企业碳账户体系打破传统信贷依赖抵押的局限,通过“数据信用”为中小微企业增信。根据企业碳账户等级及得分,广东雅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得约6400万元的授信额度,增信额度约2300万元。截至今年6月,该区企业平均增信1948万元,形成“越绿越受益”的正向激励。目前,该区已推动172家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209个项目实现技改升级。

凭借持续的制度创新,肇庆高新区“企业碳账户”实践先后荣获第四届“新华信用杯”全国信用案例、2024年“数据要素×”大赛广东分赛绿色低碳赛道优秀奖、2023广东省政务服务创新案例等多项国家和省级荣誉。

近年来,肇庆高新区共引育新型储能特色产业上下游企业56家,成为全省唯一的新型储能特色产业园区。瑞庆时代、小鹏汽车等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协同减排,推动园区5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企业获评零碳工厂。

近日,肇庆市首家零碳体验馆在肇庆高新区创新创业科学园东侧开张。记者了解到,该区零碳体验馆、零碳工厂等示范项目中,光伏板、节能玻璃等建设材料均来自区内企业,形成“生产—应用—认证”闭环。

创新“碳资产”金融路径

为更好地利用好碳账户政策,肇庆高新区积极协助数据企业为碳账户数据产品申报获得广东省数据资产登记凭证和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形成标准化的数据产品,成为全省首个实现碳数据产品合规交易的园区。

去年6月,肇庆高新区在全国首创“碳数据产品质押+人民银行再贷款”模式,金融机构以碳数据产品为质押向数商放贷,打通数据资产入表、评估、交易全链条。相关经验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肯定,被纳入“广东省优化县域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今年以来,肇庆高新区联合金融机构新推出“可持续挂钩贷”,其贷款利率与企业碳账户等级直接挂钩,形成“低碳转型—融资成本优化”的良性循环。目前,该区已累计构建5类以企业碳账户和ESG账户为核心的绿色金融产品,进一步丰富绿色金融矩阵。

通过“源网荷储+企业碳账户”的创新实践,肇庆高新区将能耗数据转化为金融资源,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同时推动能源结构优化,为全国工业园区绿色转型提供“数据赋能—金融助力—产业升级”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肇庆高新区智慧大旺办副主任杨翔纬表示,碳账户金融服务模式的本质是“数据要素+能源技术+金融场景”的深度融合,是数据要素赋能数字经济发展的缩影体现。目前,该模式已成功推广至德庆、鼎湖等地。接下来,肇庆高新区将不断完善该金融服务模式,推动该模式复制与推广至全市乃至全省,做大做强肇庆市数字经济。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