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苑卉 通讯员 李颐娜
“护士,这一小袋真的能救一个人吗?”10月28日中午1时30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中心,26岁的李泽余撑着略有酸痛的手臂,望着医护人员封存好的造血干细胞轻声问道。得到肯定答复,他紧绷的神情舒展,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这袋承载生命希望的“火种”,即将跨越万里山海,为远在海外的华人同胞带去重生可能。这是肇庆市第3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案例,也是肇庆市首例跨国造血干细胞捐献案例。
“第一次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是在‘三支一扶’工作时。”回忆与公益的结缘,现就职于广宁县农业农村局的李泽余思绪回到2023年6月14日“世界献血者日”。彼时,他在怀集县乡镇服务,看到献血活动通知后主动报名,现场经志愿者科普,与同行伙伴一同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今年9月,一通来自肇庆市红十字会的电话,让李泽余的“无心之举”有了沉甸甸的意义。“工作人员语气特别欣喜,说我的分型和一位患者初步匹配上了。”
随着沟通的深入,一个信息让李泽余倍感责任重大:受捐者是远在海外的华人同胞。“一开始以为中华骨髓库只服务国内患者,后来才知道,中华骨髓库也参与世界骨髓库交流,共同为血液病患者提供服务,是双向的帮助。”他坦言,那一刻脑海里闪过小时候学过的白求恩医生的故事,“我捐献时就想,这和白求恩跨越国界救死扶伤的无私精神是一样的,如今还增添了一份同胞情谊。”
这份认知让他更坚定:“这次能代表肇庆给海外同胞带来希望,不能辜负这份信任。”为了顺利捐献,他开始严格管理生活,早睡早起、清淡饮食、慢跑锻炼,整整一个月保持最佳状态,“患者情况紧急,我得确保自己身体没问题。”
捐献前,李泽余提前住院注射动员剂。“网上说会腰酸背痛,我倒没太明显。”他告诉记者,比起患者承受的病痛,这点不适也不算什么。
10月28日早上8时,采集开始。两根导管分别插入李泽余的双臂,血液流出、分离造血干细胞、再流回体内,整套流程有条不紊。“刚开始有点新奇,看着血液在管子里流动,就想着‘再坚持一会儿,就能救人了’。”他说,采集时不能随意挪动,手臂容易发酸,但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全程陪伴,聊家常、问情况,“慢慢就不觉得累了。”
中午1时30分,采集顺利结束,李泽余长舒一口气,“心愿达成”的喜悦涌上心头,他笑着说:“一想到海外的同胞正盼着这份‘生命火种’,这一个多月的准备和坚持,都有了意义。”捐献完成后,同事们的关心电话接连不断,让李泽余惊喜的是,不少同事在他善举的影响下,也要加入中华骨髓库,希望能成为“生命火种”的传递者。
如今,那袋来自肇庆的“生命礼物”,正奔赴海外。而李泽余的故事,像一颗种子在肇庆悄悄发芽,它告诉大家,平凡身躯也能承载伟大善举,跨越国界的同胞情与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是照亮生命的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