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青瓦写春秋 窑火铸新韵——高要古建砖瓦技艺在传承中焕新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在肇庆,无论是星湖秀水畔,还是古村深巷,总有一抹沉静的青灰色,勾勒着天空的轮廓。那是由无数片古建青瓦铺就的岭南底色,温润而厚重。

记者 陈明红

在肇庆,无论是星湖秀水畔,还是古村深巷,总有一抹沉静的青灰色,勾勒着天空的轮廓。那是由无数片古建青瓦铺就的岭南底色,温润而厚重。

作为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要古建砖瓦制作技艺正是在这方水土间,历经代代匠心传承与不懈革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肇庆注入厚重韵味。

古朴大气、设计精巧的砖瓦构件。西江日报记者 陈明红 摄

古朴大气、设计精巧的砖瓦构件。记者 陈明红 摄

龙窑静卧:

岁月深处的青瓦之魂

在高要区回龙镇与蛟塘镇交界处的新妇岭龙窑,始建于清代,是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记者走进看到,两条砖泥结构的龙窑依山势而建,形制宏大,每条长43米。窑体为直焰式筒形穹状隧道,约150平方米,以砖泥精心砌筑,窑头在下,窑身蜿蜒向上,窑体向上展开,整体气势恢宏,故名龙窑。

当年窑火鼎盛时,每条龙窑两侧二十四个火口同时吐焰,昼夜不熄。窑内主要烧制红砖、红瓦、阶砖以及极具岭南特色的窗花、陶制烟囱等物件。那些砖瓦构件,不仅是建筑的基本单元,更是岭南民间艺术符号,它们构筑了宗祠的庄严、民居的温煦、亭台的雅致。

2013年,因时代变迁,龙窑的柴火暂熄,但窑体至今保存较完好,其独特的结构与烧造工艺,为研究岭南地区传统制陶技艺提供实物依据,具有历史、科学与艺术价值。2021年3月,它被认定为市级文保单位,保护范围从龙窑外缘向四周延伸9米。当年4月,高要古建砖瓦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周加铸成为该技艺和新妇岭龙窑的传承人。

如今在不远处——古建砖瓦在肇庆景业工艺制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延续。

薪火相传:

技艺流变中的守正创新

周加铸是高要蛟塘镇人,其从曾祖父开始,凭着砖瓦雕塑烧制的手艺吃饭。小时候,父亲喜欢带他到龙窑干活,手把手传授技艺。“经常钻龙窑,看师傅们选土、练泥、制坯、烧制,这不是单纯的记忆,更是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周加铸说。

耳濡目染,周加铸对古建砖瓦制作产生浓厚兴趣。不到20岁,他便从父辈和师傅手中接棒古建砖瓦制作,并创立公司打造品牌,担任肇庆景业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二十载的行业深耕中,周加铸意识到,真正的传承并非故步自封,而是如何在时代浪潮中守正创新。随着环保要求的提升和师傅的年迈,依赖柴火的传统龙窑烧制方式面临严峻挑战。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在周加铸带动下,企业先后历经龙窑到土包窑,再到厢式窑和辊道窑的变迁。目前古建砖瓦已迎来半机械化的生产方式。

创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最初尝试以土包窑结合燃气,虽迈出第一步,但周期长达三十天,效率低。2016年,周加铸在厂房内开辟空间做面包窑,再次革新,将时间缩短至15天,取得飞跃进步。2018年,他转向探索厢式窑,投入3条生产线,仍是失败。

“投入巨资,生产线采用天然气,烧一厢光天然气就要耗费八九万元。”周加铸感慨,当时因工艺不成熟,经历多次失败,巨额投入几乎付诸东流。控温工艺,是决定砖瓦成色的核心技术,成本高昂且难以掌控。经过半年的反复试验,团队最终通过调整保温时长等参数,成功攻克技术瓶颈。

周加铸没有停下脚步。为追求更高境界,他远赴湖北、河北、浙江、云南、四川等地交流学艺,博采众长。2022年,他返肇投入重资开发建设辊道窑。这标志着生产模式进入智能化、规模化新阶段。这条呈U字形的漫长窑道,实现从装坯、烘干、烧制到降温的全流程自动化控制。短短16个小时,砖瓦制品便能走完这200多米的旅程,日产量达12万件,公司年产能提高至3000万件,且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精确度均得到保障。

“由于产能、销量不断提升,辊道窑产线基本上一年不断电开足340来天!”周加铸介绍,目前小件仿古砖瓦就用辊道窑烧制,大件产品如龙头、凤头、底座等则用厢式窑烧制,各类风格各异的产品款式足足有上千个,满足不同客户需求,赢得两广及海南等地客户一致好评。

活化出新:

瓦韵流淌的岭南新篇

最好的保护是使用,最活的传承是创新。

记者在现场见到,车间内摆满了或古朴大气、或设计精巧的砖瓦构件,流水线源源不断地将融合了传统韵味与现代需求的产品输往全国各地。近年来随着“百千万工程”的全力推进,广东对具有岭南传统韵味的青瓦需求增加,产自肇庆的各类青瓦、青砖、琉璃瓦、砖雕等被一批批运往各地,悄然重塑着岭南建筑的当代肌理。

在借力科技发展现代化生产线的同时,周加铸仍在思考,如何让退出历史舞台的龙窑再焕生机,从静态的遗产转变为动态的文化现场。“我们做活非遗传承,在龙窑旁边建设沉浸式研学路线,一方面设立展示区,复原传统砖瓦烧制场景,一方面开展互动体验活动,通过研学、古建陶艺制作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体验古建砖瓦制作,感受龙窑和岭南古建砖瓦的魅力。”他介绍,目前该设想已化为行动,前期工作正在顺利推进中。

从龙窑到现代车间,从单一的建材到多元的文化产品,高要古建砖瓦的旅程,是一条从历史深处走向未来生活的创新之路。那一片片青瓦,将继续覆盖于南国的屋脊之上,见证并参与着这片土地的新辉煌。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