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遵循“最小干预,最大保护”原则 封开袁屋古树公园成“乡愁地标”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秋意渐浓,封开县金装镇望高村委会袁屋村小组的古榕树公园里,几位老人正坐在石凳上闲谈。这株枝繁叶茂的古榕树已在此伫立340多年,如今伴随着袁屋古树公园的正式竣工,这处村民心中的“乡愁地标”,成为广东2025年计划新建的20个古树公园中率先竣工的生态文化公园。

记者 杨丽娟 通讯员 柴嘉蔚

秋意渐浓,封开县金装镇望高村委会袁屋村小组的古榕树公园里,几位老人正坐在石凳上闲谈。这株枝繁叶茂的古榕树已在此伫立340多年,如今伴随着袁屋古树公园的正式竣工,这处村民心中的“乡愁地标”,成为广东2025年计划新建的20个古树公园中率先竣工的生态文化公园。

袁屋村村民在古树公园里休闲。     西江日报记者 杨永新 摄

袁屋村村民在古树公园里休闲。 记者 杨永新 摄

榕荫里的村史与乡愁

“这棵树比村里最老的老人还要年长好几倍,我们袁屋人的故事都藏在它的年轮里。”71岁的村民袁有妹轻抚着古榕树粗糙的树干,眼中满是温情。这株二级保护的古榕树,树高逾20米,冠幅如撑开的巨伞覆盖过百平方米,粗壮的主干需四人合抱才能环绕。

据《封开县古树名木志》记载,这株古榕由袁屋村先祖于清康熙年间栽种,彼时袁氏族人刚从粤北迁徙至此定居。传说初植时仅为手腕粗细的树苗,历经年代更迭、战乱动荡仍顽强生长,村民们世代守护。民国年间曾大旱,古榕所在的位置曾渗出甘泉,解救了村人的饮水危机;上世纪七十年代曾遭台风破坏,倒伏的枝丫砸毁了旁边的牛棚,主干始终屹立不倒。

在袁屋村人心中,古榕树早已超越植物本身的意义。孩童时在树荫下追逐嬉戏,成年后在树前话别远行,老人则倚树讲述先辈故事。每逢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村民会在树下摆放祭品祈福,这一习俗延续至今。“不管走多远,只要看到这棵树,就知道到家了。”返乡创业的青年袁文嘉说,古榕树始终是在外游子最清晰的乡愁坐标。

袖珍公园的生态守护

袁屋古树公园占地面积仅1.8亩,是广东已建成的古树公园中典型的“袖珍精品”。自2021年启动建设以来,当地秉持“最小干预、最大保护”的原则,将这方小天地打造成集生态保护、文化展示与休闲游憩于一体的公共空间。

“古树保护是公园建设的核心所在。”金装镇农林水综合服务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乡村建设中,他们要求树冠投影区铺设地面砖时要留一定的间隙,以保障根系呼吸和水分的吸收。同时,安排望高村护林员加强古树日常巡护,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

配套设施的建设则处处体现巧思。入口处修缮了具有岭南特色的青砖门楼,门楣题写“望高街”三字,与周边传统民居风格浑然一体。公园中心新建的“望高亭”采用仿木构造,既为村民提供了避雨歇脚的场所,又不会遮挡古榕树的观景视线。300平方米的小广场采用大理石碎石铺设,周边设置的大理石桌凳全部选用环保材料,最大限度减少对古树生境的影响。

更具深意的是,公园与周边资源的联动设计。通过一条青石板路,公园与村旁的“一村育千树”示范基地相连,形成“古树护新苗”的生态景观链条。示范基地内培育了以紫花风铃木为主的绿化苗木,既呼应古榕树的生态价值,也为村民提供了苗木培育的学习样本。

古树公园的振兴动能

“以前树下全是杂草乱石,现在建成公园,每天都得来走几圈。”村民袁阿姨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古树公园的建成,彻底改变了以往古榕树周边环境杂乱的状况,为村民提供了高品质的公共活动空间。清晨有老人在此晨运,午后常有妇女聚集闲聊,傍晚则成了孩童的乐园。

作为金装镇生态旅游线路的重要节点,公园正悄然带动乡村发展。周末常有周边乡镇的游客慕名而来,在古榕树下拍照打卡,参观村容村貌。公园还成为乡村文化传承的新载体。今年8月,该公园凭借其独特的魅力与深厚底蕴,成功吸引了广东省乡村振兴摄影服务队开展“百千万工程”公益摄影采风活动,一众摄影爱好者以镜头为笔,以光影为墨,精心描绘乡村的每一处风景、每一个故事。

“通过更多这样的活动,让年轻人不仅能触摸到乡村的历史脉络,更能将先辈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袁屋村党支部书记袁怡操满怀期待地说道。

从一株孤独的古树,到一处精致的公园,袁屋古树公园的变迁,正是广东古树名木保护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随着古树公园的落成,有着“绿色活化石”美誉的古榕,将继续承载乡愁记忆,见证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