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四会市威整镇双产业驱动乡村振兴 “花果”飘香铺就富民路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威整镇的生态优势,正是我们发展特色农业的最大底气。”近日,驻四会市威整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梁梓豪对记者说。自2024年7月进驻以来,该工作队紧紧围绕“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聚焦蓝莓与夜兰花种植两大特色产业,通过引进企业、整合资源、拓展市场等多措并举,稳步推动威整镇农业走向规模化、品牌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记者 严炯明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威整镇的生态优势,正是我们发展特色农业的最大底气。”近日,驻四会市威整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梁梓豪对记者说。自2024年7月进驻以来,该工作队紧紧围绕“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聚焦蓝莓与夜兰花种植两大特色产业,通过引进企业、整合资源、拓展市场等多措并举,稳步推动威整镇农业走向规模化、品牌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能。

驻四会市威整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走访蓝莓种植基地。     受访单位供图

驻四会市威整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走访蓝莓种植基地。 受访单位供图

小小蓝莓成“致富金果”

在威整镇的肇庆市蓝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蓝莓种植基地,连片的蓝莓树郁郁葱葱,工人们正娴熟地进行剪枝、疏果等精细化管护。

据了解,威整镇生态优良、土壤条件适宜,是发展高端水果的理想之地。依托这一优势,工作队积极引进肇庆市蓝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该镇的西坑村打造集种苗研发、种植、冷链、加工于一体的蓝莓种植基地。

“企业有投资意愿,但落地过程并不轻松,尤其是用地协调成为关键一环。”梁梓豪回忆。工作队主动充当“协调人”,经过多轮沟通,最终推动首期200亩核心种植区顺利建成。“作为当地现代农业的示范项目,该公司有着先进的栽培技术,配备全自动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通过科学配肥等措施实现蓝莓品质升级。目前,基地年产值约1500万元,带动就业超百人,小小蓝莓变成了‘致富金果’。”

为解决基地前期销售难题,工作队多方联动,推动蓝莓上线农商行“鲜特汇”平台及肇庆消费帮扶官方渠道,借助短视频、专题报道等媒体持续宣传,并协调组团单位、社会组织和企业开展定向采购,累计实现消费帮扶近百万元。

“感谢工作队一直以来的大力支持,从用地协调到拓展销路,都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蓝莓基地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计划扩大种植规模,提升‘威整蓝莓’品牌影响力,并积极探索深加工路径,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争取让威整蓝莓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

夜兰花链式发展激活“美丽经济”

夜兰花产业也在威整镇焕发新的生机。以往,因散户种植“小、散、弱”,该产业规模有限、品牌效应不足,发展遭遇瓶颈。为破解这一困境,工作队推动成立威整镇夜兰花协会,定期组织科技特派员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和标准化生产指导,显著提升农户种植技能与发展信心,奠定产业规范化基础。

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工作队成功引进四会市瑞威农业有限公司的夜兰花深加工项目。梁梓豪介绍:“我们积极申请100万元帮扶资金,在瓦屋村建设冷库、改造闲置办公楼,以租赁形式供企业使用。此举既帮助企业轻资产快速投产,又为村集体带来稳定租金收益。”据悉,该项目目前已投产运营,总投资2000万元,总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其中加工车间3600平方米,年产值预计达4000万元。

随着协会带动和深加工项目落地,威整镇夜兰花产业迅速成长,逐步构建起集生产、销售、加工于一体的产业体系。

截至目前,全镇已成立夜兰花专业合作社1个、苗圃场3个、购销中心2个,夜兰花种植面积突破1500亩,年产量达1600余吨,带动300余人就业增收。威整镇夜兰花协会负责人表示:“工作队的帮扶让我们有了主心骨,不仅带来技术、资金,更打通了整个产业链。相信在他们的持续支持下,威整夜兰花一定能种得更好、卖得更远,真正成为富民产业。”

双轮驱动,产业成链富民兴村

如今,威整镇的蓝莓基地硕果盈枝,夜兰花田清香四溢,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为核心,威整镇逐步形成蓝莓与夜兰花“双产业”并行的发展格局。工作队在前端引入资源,在后端构建“线下+线上+集采”立体销售网络,确保农产品产得出、卖得好。

同时,威整镇是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工作队充分利用威整镇的旅游资源,推出采摘体验、蓝莓科普等特色活动,吸引大批游客在游览山水之余,体验田园乐趣。这种“景区引流+农业增值”的模式,既带动了农产品就地销售,又丰富了乡村旅游业态,形成“1+1>2”的产业联动效应。

展望未来,梁梓豪表示:“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深化蓝莓和夜兰花产业发展,用足用好帮扶资金,推动蓝莓深加工,助力夜兰花进军珠三角餐饮市场与电商平台,让更多农户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立足“百千万工程”,工作队还将携手镇农旅协会、夜兰花协会等组织,纵深延伸产业链条,开发特色加工产品,促进农旅融合,让“美丽经济”持续绽放。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