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高要检察:“慧眼”识线索 类案破僵局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记者 苏燕君 李考考 通讯员 林生伟

“本以为破产后信用污点永远无法消除,没想到检察院介入,不仅帮我们解除限消,还挽回了我们的声誉。”高要区企业家何某某近日感慨道。此前,其公司因破产后,个人仍被法院“挂名”限制消费,无法参与正常经营活动。他的信用修复之路,源于高要区人民检察院一次数字赋能的精准监督。

2017年,何某某经营的公司因资金链断裂,被法院判决支付货款及员工工资140余万元。后因该公司未履行生效判决确定的义务,相关案件进入了执行程序,该公司及何某某被纳入限消名单。然而该公司始终无力偿债,债权人便向法院申请对该公司进行破产清算,最终该公司于2022年被法院宣告破产。直到2025年,何某某发现自己的限消措施仍未解除,出行、经商等处处受限,新创业计划几近搁浅。

转机来自高要区人民检察院的“数字慧眼”。检察官通过复用和优化破产领域九大违法情形类案监督模型,对辖区千余条执行数据进行智能碰撞,筛查锁定100余条案件线索,同步梳理出50件同类案件,其中包括何某某公司的异常线索:企业破产程序终结已逾两年,但关联执行案件仍处于终本状态,法定代表人何某某更被不当限消长达7年。

“企业主体消亡后,信用惩戒必须及时解除,否则会阻碍市场推陈出新。”检察官深入调查发现,类似情形在高要区人民法院终本案件库中并非个例。

高要区人民检察院创新采用“类案监督+集中修复”模式,一方面向法院发出检察建议,建议依法终结执行程序并解除限消;另一方面建议执行局建立信用修复绿色通道,对12名涉破产企业法定代表人集中清理失信惩戒措施。检察建议发出仅30天,法院便完成全部整改,何某某等企业法定代表人终于卸下了信用枷锁,有效扫除其再创业、再发展的障碍。

一个案例激活一类治理。针对在个案办理中发现的终本库案件清理问题,高要区人民检察院还积极通过检察监督或发函提示等方式,助力法院净化执行案件数据库,提升执行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从源头上避免“僵尸案件”滞留终本库,实质性减轻法院终本库的管理负担,实现多重治理效果。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