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永强 通讯员 黎丹彤
日前,记者穿行于封开县贺江碧道画廊的绿道,抬头可见碧蓝天空,低头是清澈的贺江水;村庄周边,苗木基地一片盎然生机;往昔闲置的校舍里,“微工厂”机器轰鸣。
记者了解到,封开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百千万工程”时,巧妙地将环境综合整治与乡村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出的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如今,一场以产业思维破解环境难题、驱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正在这片岭南大地上生动上演,成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生动注脚。
小苗木大产业
“绿美经济”激活一池春水
环境整治如何避免“投入依赖”,实现可持续发展?封开县给出的答案是:向产业要动力。2021年,一场名为“一村育千树”的创新行动在封开县金装镇拉开帷幕。历经4年探索实践,这个企业种树、农民管护、村委参与、三方共赢的项目,已在封开县各镇(街)全面铺开、落地生根。
去年以来,在市相关部门推动下,封开县进一步优化项目模式,用市场化运营管理取代传统财政投入的绿化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和专业苗圃企业。村民出地、苗木公司种植,精心构建起“本地育苗—本地栽培—本地交易”的全产业链闭环。如此一来,乡村不仅绿意盎然,更成了“绿色财富”的孵化基地。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一村育千树”项目实施以来,封开县累计种植各类苗木9.17万株,培育幼苗40.5万株,盘活闲置土地1427.4亩。更关键的是,它直接为村民和村集体增收超500万元,让绿水青山真正化作触手可及的金山银山。
这一成功的产绿融合模式广受赞誉,成为封开县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闪亮名片。其经验作为广东省驻村帮扶典型案例上报农业农村部,在2024年全省县镇村绿化工作视频会上分享推广,两次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信息简报,以其为原型创作的微电影《一村千树》还荣获财政部短视频大赛一等奖。
闲置地建“微工厂”
“沉睡资产”变致富引擎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封开县向内挖潜,精准激活农村人居环境与农房风貌改造后腾出的闲置地、废弃旧校园校舍等“沉睡资产”,让它们变身发展新动力。
封开县兆廷工艺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人造花加工小微企业,在长安、金装、南丰、河儿口等镇设有外发组装点。这些组装点大多由闲置旧校园、旧民居改造而来,经村委会盘活后,成了村民增收的“聚宝盆”。无独有偶,龙头企业华伦玩具(封开)有限公司整合全县闲置地块,创办了14家特色“微工厂”,带动近600名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超3.5万元。
如今,在封开县各镇(街),由闲置资源改建的“微工厂”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据统计,封开县共创办“微工厂”201家,有效带动超3000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破解了留守人群的就业难题。
乡村产业常因无抵押、无房产,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扶持壮大“微工厂”,就能吸纳更多就业人群,让更多“沉睡资产”成为致富引擎。为此,封开县创新“金融+产业”模式,依托邮储银行设立全省首个强县促镇带村金融服务基地,引金融活水精准浇灌产业。截至目前,累计发放贷款5.42亿元,授信金额达10.96亿元,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强劲金融动力。
发挥生态优势
绘就高质量发展底色
生态兴则文明兴。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封开县通过绿美生态建设,绘就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近年来,封开大力传承“岳山造林”的光荣传统,全县上下掀起了一股绿化美化的热潮。该县累计开展乡村绿化活动951场次,发动社会各界人士4.25万人次参与,新种植苗木超44.7万株。不仅如此,该县还成功创建1个森林城镇、3个省级森林乡村,建成1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和1个市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并成功入选广东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探索县名单。
生态优势正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封开县南丰镇的万亩灵芝谷,茂密的山林间,一株株绿树连片生长。“灵芝谷占地1.38万亩,种植区2700余亩,年收获新鲜灵芝5万至6万公斤,产值约3000万元。”封开县相关人员介绍。当下,该县正积极挖掘广阔林地的经济潜力,大力发展林下灵芝种植产业,全力建设万亩灵芝谷综合产业园。其独特的生态发展模式还登上央视《生态中国》栏目,向全国展现了封开的生态魅力与发展活力。
接下来,封开县将继续紧扣“百千万工程”部署,深化产业思维与环境整治的融合创新,全力打造更多具有封开特色的标志性成果,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探索新路径、贡献新力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