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历史脉络中把握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历史感”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历史感是一种基于历史认知形成的深刻意识与文化自觉,是历史观念、历史思维、历史担当、历史使命的有机统一。它不仅包含了对过去的理解,更是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视为具有内在规律的整体,成为联结三者的重要纽带。党员干部要具备历史感,从历史经验中总结规律,自觉将党的事业置于历史长河中谋划推进,主动遵循和运用历史规律创造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有历史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入学习领会这些重要论述,有助于党员干部提升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从历史脉络中把握前进方向。

■2015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期间强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历史不仅蕴藏我们“从哪里来”的密码,也标定我们“走向何方”的路标。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需要将当下置于中华文明延续的宏大坐标系中,校准我们的历史方位,形成丰厚的历史感。只有经常回看走过的路,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和近代以来奋斗的历程,才能从文明的连续性中理解中国道路的必然性,从历史的规律性中把握制度选择的科学性,锚定未来的发展方向。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历史传承,赋予文化自信历史的厚重感,构成了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深厚的历史底蕴。传统文化精髓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激活,转化为治国理政的实践智慧,这种转化是文明内核的再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成就。当前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需要从历史长周期中提炼应变智慧,将文化自信转化为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原创力,使文明传承成为民族复兴的助推器。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当代文艺工作者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时代精神的历史使命。学习历史、具备历史感是创作事业的基石,也是形成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是文艺创作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学习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从中汲取创作资源与思想养分,获得源源不断的灵感,更好地洞察世界、把握时代、塑造灵魂。扎根历史土壤,以历史感为笔,以文化自信为墨,创作出更多表现中华文化精髓、传播当代中国价值理念的精品力作,向全世界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彰显文化自信。

■2018年6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济南考察时强调,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这个时候,我们将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就像爬珠穆朗玛峰,最后的两百米可能是最困难的一段历程,现在中国也是这样。这个时候更需要我们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历史感,团结一心、脚踏实地、夙兴夜寐。在五千多年的文明长河中,中华民族曾多次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节点。历史一次次证明,重大历史成就的获得,往往在最接近成功时遭遇最严峻的挑战。这种兴衰更迭的历史记忆,已积淀为民族基因中厚重的历史感。今天的中国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冲刺阶段,越是接近目标,越要保持坚韧与清醒。“接近”意味着更大的历史责任,前行每一步都需以历史为镜鉴,怀抱着对历史的敬畏,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力量,将强烈的责任感落实在脚踏实地的实践中,将厚重的历史感转化为砥砺前行的动力。

■2020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调研时强调,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的交织,贯穿中华文明的演进脉络,是中华文明传承赓续的内在逻辑。教育兴则国运兴。教育要同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紧密联系起来。为国家、为民族,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动机。我们现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要凝聚教育领域的思想共识与行动合力,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让教育真正成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2020年6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文件起草组第二次全体会议时强调,应该把五年规划和2035年的远景展望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更有方向感、历史感、战略性。中国共产党制定五年规划的实践,始终扎根于历史土壤,贯穿着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对发展方向的坚定锚定、对战略全局的统筹谋划。将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有机结合,正是这种治理智慧的集中体现,彰显着独特的政治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历史延续性,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每一个五年规划既是对前一阶段的继承发展,又是对未来的前瞻布局,形成“历史——现实——未来”的历史开放空间。党的规划实践始终以初心使命为定向标,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使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衔接,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正是这种方向感的生动体现。党始终善于从全局高度谋划发展,将短期突破与长期布局统一起来,既解决当下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又为长远发展夯实基础。这种前瞻性,让每个五年都成为实现远景目标的关键一步,在历史洪流中始终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据《学习时报》

刘 佳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