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打造“祠堂+”文化新名片赋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封开县活化利用古祠堂助力“百千万工程”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近年来,封开县创新探索“祠堂+六个文化”模式,活化利用古祠堂,焕发乡村新气象,为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注入动能。

记者 王永强 通讯员 黄瑛居 罗小丹 许颖柔

近年来,封开县创新探索“祠堂+六个文化”模式,活化利用古祠堂,焕发乡村新气象,为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注入动能。

南丰镇城西庙会在元宵节举办舞龙舞狮等盛会,形成粤桂特色产品集市,通过民俗赋能当地经济发展。

南丰镇城西庙会在元宵节举办舞龙舞狮等盛会,形成粤桂特色产品集市,通过民俗赋能当地经济发展。

祠堂+家风文化

文脉流芳

环境整治与功能活化让封开古祠堂重焕生机:它既是文化空间,也是弘扬文明新风、传承家风的重要平台与生动课堂。

莲都镇文华村良心寨的玉辉堂,占地5000多平方米,高悬“七代书香”匾额。自祖辈起,这里人才辈出,勤学善思,“耕读传家”的理念已融入血脉。如今,它不仅是村民活动中心,更是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群众传习美德家风的重要场所。

每逢端午佳节,玉辉堂都会举办“传承民间艺术,品尝文德美食”主题活动。乡亲们齐聚一堂:妇女裹咸水粽、碱水粽,男士烹制特色小食萝卜生,青少年表演武术、醒狮。老少同乐,粽香满堂。

杏花镇“十二座”伍氏大屋门前楹联“经史作良田子种孙耕无歉岁,文章传旧业笔花墨雨有丰年”,世代彰显着耕读传家的族训。

罗董镇杨池古村恪守“勤耕苦读为本,忠孝礼义传家”等祖训,尊师重教、崇德向善之风代代延续。该镇思寮村孔氏宗祠借重阳节举办敬老活动,为老人送关怀与健康服务,让祠堂成为凝聚亲情的纽带。

南丰镇大岗村李氏宗祠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历经百年风雨仍屹立不倒。族人常聚于此,言传身教,传承“读书为重,次即农桑”的家风。

长安镇宝山村伦氏宗祠以“一门四进士”闻名。镇党委常组织党员干部来此学习优良家风,让古建筑承载的历史记忆融入当代党员教育。

祠堂+状元文化

形魂兼备

封开县深挖状元历史文化,重点保护并活化河儿口镇西村村状元祠、南丰镇金楼村及渔涝镇蕨村(自然村)状元故里,为文旅融合夯实基础。盘活这些资源后,状元文化辐射力持续增强,既擦亮文化品牌,又让广府文化形魂兼备。

在封开,状元祠是莫氏后裔祭祖、古代学子祈福之地,承载着崇文重教的祈愿。每年农历八月十七,河儿口镇、渔涝镇分别举办源于唐末的状元诞活动,纪念岭南首位状元莫宣卿。这一盛事吸引各地宾客,凝聚人心、教化育人,以文化引流,为地方增添活力。

河儿口镇西村村状元祠大力发展状元文化研学产业,推出“行文昌礼”“读状元诗”“投壶”“射箭”“许状元愿”等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趣味实践中感悟岭南文化、涵养品格。2024年该村状元文化研学基地开营以来,已举办30余场活动,接待学生近万人次,获评市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引入研学公司合作运营后,每年为村集体增收约20万元。

祠堂+廉洁文化

清风润德

南丰镇侯村村金宝山麓,有一座别具一格的侯村乡贤祠。它不是祭祀祖先的宗祠,而是为纪念明末清官侯应遴(字佐熙,号夷庚)而建。侯应遴曾任北流、容县、藤县三地正堂,主政六年,有“一官掌三印”之称。他爱民如子,人称“广信白面包公”。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朝廷拨银建祠,赐“乡贤”圣号,至今已逾360载。

祠内镌刻着侯应遴所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字祖训,以警后人。侯氏世代恪守,忠孝传家,让乡贤祠成为忠孝文化的重要传承地。2020年,该村被省社科联打造成省内首个村级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如今,乡贤祠还是廉洁文化教育阵地。封开县纪委依托其深厚底蕴,打造廉洁学习场所,党员干部每年在此接受廉洁教育,涵养廉洁意识。同时,它也是家风教育基地,推动廉洁文化进校园,如侯村初级中学依托祠堂文化,建设集知识、教育、警示于一体的廉洁文化长廊。

渔涝镇中心小学内,有两百年历史的文德书院,承载着“文明博学、德厚树人”的文化底蕴。该校依托书院廉洁内涵,融合莫宣卿状元文化打造宣传阵地:校园操场展示“廉语”及包拯、狄仁杰等清官故事;“文德廊”营造崇尚“德”“勤”“忠”“孝”“廉”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见贤思齐,培养以德为先、为国读书、奉献社会的高尚品格。

祠堂+非遗文化

民俗赋能

根植于祠堂的民俗活动,是传统文化焕发生机的鲜活例证。南丰镇莲塘庙(县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正月初十举办盛大的“标炮”活动,手工纸炮制作、非遗展示和热闹的抢彩头场景,吸引粤桂两地数万群众前来观看。该镇城西庙则在元宵节举办舞龙舞狮、赛炮等盛会,庙前空地自然形成粤桂特色产品集市。这些承载祈愿的集体庆典,在烟火气中深化地域认同,有力推动文旅融合。

莲都镇华兰村每三年举办一次淘潭节,这是庆贺丰收的秋社盛典,每届都吸引上万宾客参加。祠堂变身“文化驿站”和“宴会厅”:老人给孩童讲“撒茶麸诱鱼”的趣事,青年在祠前排练舞蹈,盛装归宁的外嫁女分享幸福,全村村民还在祠堂设宴共享渔获,诚邀游客同乐。如今,淘潭节融入灯光秀、美食节等新元素,影响力不断扩大,祠堂空间得以拓展,成为特色文旅IP,引来各级媒体关注。

渔涝状元祠、莲都玉辉堂等祠堂,也是文旅融合的重要平台。2025年7月,华南师范大学“状元新韵”实践团深入河儿口镇,在状元故居探寻历史、拍摄宣传视频,并创新结合状元文化与单丛茶产业,直播推广“状元单丛茶”,以IP赋能特色产业。玉辉堂经活化整治后,依托“七代书香”底蕴,吸引众多研学团队。游客在此参观遗迹、学唱粤语童谣《我家住在玉辉堂》,沉浸式感受耕读家风,有效带动周边民宿和农产品销售,实现资源向发展动能的转变。

祠堂+治理文化

协商创新

封开县创新举措,将古祠堂转变为群众“议事厅”,成为密切干群关系、推动乡村治理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形成独特的治理文化。

在南丰镇开明村思寮莫氏宗祠,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与村“两委”把村民议事活动搬进祠堂。每逢村里有发展大事,干部和村民便齐聚一堂,共商发展、征集意见、集思广益、凝聚共识。从道路硬化、产业培育,到文体活动、便民服务,村民在议事时畅所欲言提诉求,干部现场回应解难题。广泛的群众理解与支持,增强了党组织凝聚力,保障了开明村重大项目顺利推进。2022年,该村启动乡村建设项目,推动农房风貌提升、基础设施补短板,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在村民配合下,项目高效实施,村道桥梁拓宽、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顺利完成,全村4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面貌焕然一新,环境显著改善,群众幸福感切实提升。2025年5月,开明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

祠堂作为乡村文化的载体,其风貌关乎村落整体形象。金装镇望高村朱氏宗祠,村民自发清扫维护,让青砖黛瓦与绿植庭院相得益彰。如今,这座古祠已成为文化地标,周边环境美化带动了整村风貌提升,为“祠堂 +”模式营造了良好氛围。

祠堂+红色文化

薪火赓续

封开县红色底蕴深厚,是广东省较早开展革命活动、建立地方组织的地区之一。这里涌现出黄花岗72烈士之一的李炳辉,以及龙师侯、龙拔汉等先烈,众多革命遗址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光荣历史。

近年来,封开县加强红色革命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在平凤镇建成纪念李炳辉烈士的“炳辉园”,将县级重点文保单位大造宫改建为封川二区农民协会展览馆,还整合平岗马琅岗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陵园,共同打造封开红色教育基地(该基地获评第五批肇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托此基地,封开县进一步拓展大造宫功能,将其建成特色鲜明的红色法治文化阵地,常态化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现场讲述红色故事,引导青少年传承革命精神,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在“百千万工程”引领下,封开县创新探索“祠堂+”多元融合模式,为传统文脉注入新活力。未来,该县将持续深挖祠堂潜力,融合家风、状元等多元文化资源,打造“一祠一品”活态传承模式,让古祠堂更好地肩负起时代使命,成为历史记忆的守护者、乡风文明的引领者、基层治理的践行者。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