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历史记忆”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历史记忆是人类文明、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通过批判性继承实现对历史经验的创造性转化,使人类实践在精神领域得以对象化呈现。历史记忆的作用是多维的,不仅是民族根基的守护者,也是文明传承的载体,更是开创未来的启示录。于中华民族而言,历史记忆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历史记忆问题作出了系列重要论述。深入学习贯彻这些重要论述,是理解中华民族精神密码的重要一环,是确保我们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把握历史主动、胸怀“两个大局”、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遵循。

■2016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带一路”倡议,唤起了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这条横亘千年的丝绸之路,超越了单纯的商道范畴,成为镌刻在沿线国家民族基因中的集体文化符号与共同精神遗产。“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对这一珍贵历史记忆的时代性激活与创造性转化。它绝非简单复制古丝路的路线图,而是深刻汲取了丝绸之路精神的精髓,并在21世纪世界普遍交往与全球合作的新背景下予以发扬光大。“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正是将古老丝路上穿越戈壁的商旅驼铃和远渡重洋的宝船帆影,升级为以现代基础设施、规则体系和人文交流为支撑的历史纽带。这些跨越时空的场景,诉说着一段段文明交流互鉴和互利共赢的鲜活故事,构成了沿线人民对开放、包容、合作最原初的历史记忆。这份源于共同经历的记忆,成为今天消弭隔阂、增进互信、凝聚共识的宝贵财富,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2019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对五四运动史料和文物收集、整理、保护,为后人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留下历史记忆。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其呐喊与理想早已熔铸为民族集体记忆的基因片段,凝结为根植于文化血脉中的价值认同。那些具象的史料与抽象的精神,共同构成民族自我认知的记忆和代际传递的身份密码。对五四精神的深入研究,本质上是对历史记忆的解码和重构。百年前的青年以思想启蒙打破封建桎梏,百年后的青年正以创新实践破解历史难题。这种基于历史记忆的精神传承绝非怀旧式的回望,而是指向未来的精神基石。发扬五四精神,就是将历史记忆转化为行动自觉,让百年前“外争国权”的呐喊,化作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让“科学与民主”的精神追求,融入科技创新与制度完善的鲜活实践。

■2021年12月27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强调,持之以恒推进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让正确党史观更深入、更广泛地树立起来,让正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地向前进。历史教育对塑造价值观和民族认同具有关键作用。党史学习不仅仅是回顾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更是对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深刻总结。学习党史重在传承党的革命精神,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屈的奋斗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学习党史要做到学史明理,从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历经苦难走向辉煌的奋斗史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学理和哲理。党史学习教育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凝聚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共识与力量。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安阳市考察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艰难困苦时的坚韧不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在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也在此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发挥重要作用。红旗渠精神所体现的团结协作与无私奉献的价值观,成为连接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桥梁,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历史记忆并非尘封的档案,而是面向未来的智慧,从红船精神的开天辟地到脱贫攻坚的勠力同心,从自力更生的奋斗底色到自我革命的清醒自觉,无不承载着宝贵的历史经验和精神密码。筑牢与弘扬历史记忆,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铭记,更是对历史精神的延续,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实现民族复兴的无形力量。

■2024年4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一个重点,也是一项民生工程,既要保留历史记忆和特色风貌,又要解决居民关切的实际问题。城市的历史记忆承载着一个城市独特的文化底蕴,是市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城市更新过程中,老旧小区作为城市发展历程的见证,其物理空间、建筑形态、社区格局乃至生活痕迹,都是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既诉说着城市变迁的历史故事,也构成市民的身份认同和情感归属。与历史记忆紧密相连的是城市的特色风貌,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视觉与空间特征,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其文化吸引力和魅力的直观体现。在城市改造中,保留历史记忆与特色风貌就是确保城市文脉的延续,使后代能记得城市的过往,避免历史断层。保留历史记忆并非原封不动的固守,而是在尊重历史前提下的动态传承。这就需要在深刻理解城市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理念和技术手段,解决设施陈旧、功能缺失等现实问题,在提升居住舒适度和安全性的基础上,赋予老社区以新活力,使其历史记忆焕发时代生机。

■2025年5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报》发表题为《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署名文章中强调,80年前,我们经过奋起反抗,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80年后的今天,我们要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做历史记忆的守护者、发展振兴的同行者、国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携手为人类前途命运争取更加光明的未来。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中国人民历经14年艰苦卓绝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胜利的历史记忆,不仅重构了民族心理结构,将鸦片战争之后“屡战屡败”的创伤性意识转化为“敢于胜利”的民族自信,激活了中华民族复兴的集体意识,对维护战后国际秩序与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抗战记忆绝非静态遗产,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独立与解放斗争的鲜活教材,唤醒人民对斗争历史的主体认同。重温这一历史记忆,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历史作用,还有助于重估中华民族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贡献。对这一历史记忆的代代传承,激励着中华儿女勿忘国耻、自立自强、凝心聚力、踔厉奋发,不断推动民族复兴与人类文明进步。

苗宜澍

据《学习时报》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