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琳 通讯员 谭敏华
高要区丽晶码头旧址焕然新生,800米“高要海·金沙滩”在阳光下闪耀。椰林摇曳,水波粼粼,游人如织——这个仅用50天建成的滨江新景,在今年的端午假期、“五一”假期吸引数十万人次的游客流连忘返。
这是高要区以文旅产业为引擎驱动“百千万工程”落地生根的生动缩影。今年1至5月,高要区旅游市场持续火爆,共接待游客174.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7%和26.1%。其中“五一”假期游客接待量与消费收入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分别增长166.8%和133.85%。
游客在高要区南岸街道上清湾历史文化街区休闲游玩,感受乡村新魅力。 记者 刘春林 摄
厘清“融什么”
高要区深谙农文旅融合之道,首先从“融什么”破题,立足各镇村资源禀赋,将沉睡的“山、水、文、产”转化为鲜活的旅游要素。
依托西江“一江两岸”生态基底,高要区打造金沙滩这一现象级滨水休闲地标,推出西江游船观光项目,串联起黄金水道核心景观。同步推进江口社区商业街风貌改造,巧妙融合格桑花景观带与河鲜美食街,形成“花海打卡+疍家文化+河鲜盛宴”的多元体验,带动沿岸餐饮消费激增60%。
金象山森林公园内,高空玻璃栈道惊险刺激,天幕平台咖啡惬意悠然;烂柯山下,千亩桃花林农业生态公园、金渡砚艺创意园与展销馆相映成趣,端砚文化在此焕发新生。猫爪谷景区则通过引入野生动物世界、“猫爪·龙猫美墅”等新产品实现迭代升级,配合登山节、欢乐徒步等活动,持续点燃山林旅游热度。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高要区精耕莲塘镇荔枝村“书香莲塘 励志荔枝”、白土镇雄才故里等文化IP。在上清湾历史文化街区,古屋咖啡、悬浮岛观景平台等新业态让历史文脉焕发时代生机。铁岗社区通过盘活112家闲置农房,打造屋顶咖啡、共享茶室、自助民宿、特色美食店等沉浸式体验空间,今年一季度游客量达8.3万人次,是去年同期七倍,直接带动村民人均月增收超2800元。
“虾米鸭鹅桂”、咖啡等特色农业则向服务型农业华丽转身。莲塘镇哈哈乐农耕文化园、小湘镇月光流域等示范项目,探索“养殖+餐饮+旅游”融合模式。咖啡产业亮点纷呈,古屋咖啡、屋顶咖啡、丛林咖啡等创新业态层出不穷,虾稻共作体验、咖啡庄园研学等沉浸式产品广受欢迎。
解决“怎么融”
如何将基础保障性要素转化为核心吸引力?高要区聚焦“吃住购”,精准发力。
激活“民宿经济”,变农房为“聚宝盆”——全面盘活传统农房、院落资源,打造喜园民宿等6家精品。以“民宿+”模式拓展外延,哈哈乐农耕文化园民宿、上清湾村民宿等重点项目加速推进,持续提升接待能力与体验深度。
发展“舌尖经济”,变美食为“金招牌”——深入挖掘高桂虾、麦溪鲩、高要茶果等特色美食IP,依托“粤菜师傅”厨艺大赛、宋隆茶果节、西江河鲜美食节等活动扩大影响力。精心培育的南亭夜市、获评“肇庆市美食名街”的江口河鲜特色美食街人气爆棚。禄步、莲塘、金利三条“粤菜师傅”美食旅游精品线路,串起“美食+文旅”融合新图景。
做强“土特产经济”,变农产品为“伴手礼”——推动“土特产”向品牌化、零食化进阶。建设“高要农产业旅游手信一条街”,开发“高桂”、广府风情等系列伴手礼,以年轻化包装设计俘获新消费群体。在猫爪谷、西江酒厂等热门景区设立农产品展销专区,构建“景区+农产品”直通渠道。千亩油菜花观光基地、桑果园等农事体验场所,让游客在赏花摘果中感受田园魅力。目前高要已成功创建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点)。
确保“融得好”
农文旅融合行稳致远,离不开坚实的制度保障。高要区着力构建党委政府牵头、部门联动、企业参与的协同机制。
近年来,高要区吸引超1400名青年返乡创业就业。金渡镇铁岗社区“乡村管家”模式在全区大力推广,强化对村干部、创业者培训,鼓励群众深度参与项目开发运营,成功孵化“铁溪陶社”“飨水甜”“梁奶茶”等本土品牌。
省规划设计院、玉瑶山庄等专业力量持续发力,区属国企组建强村公司盘活土地、农房、古村资源。上清湾村强村公司整合租赁90多间古村民房,村民年增收最高8000元,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共赢局面。
新媒体的赋能亦不容小觑。“五一”期间猫爪谷景区登顶抖音景点热销榜,“出彩高要 游我来拍”微视频大赛作品播放量破百万。深耕“节庆+”营销,河台开耕节、金利赛龙舟、新桥月饼节等特色IP,叠加骑行、醒狮、徒步、“村BA”“村超”等赛事活动,持续引爆人气。亚洲小姐担任美丽乡村代言人、央视《乐在旅途》取景等活动,不断提升高要乡村知名度。
从碧水相伴的金沙滩到古韵新生的村落民宿,从舌尖跳跃的特色美食到山林间蓬勃的新业态,高要区以“特色资源整合+业态创新升级+品牌服务赋能”的融合路径,成功将乡村变为景区,让村景化为“钱景”。当农房变客房、农品变礼品、美食变招牌,一幅以文旅为笔、绘就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百千万工程”壮丽画卷,正在高要大地上徐徐铺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