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肇庆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杨屋鹅汤锅边糍制作技艺 一勺米浆鲜 香传数百年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鹅汤锅边糍是肇庆高新区龙湖社区杨屋村的传统民俗食品,其历史悠久、代代相传,做法简单且美味。今年初,杨屋鹅汤锅边糍制作技艺入选肇庆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记者 王绮彤

鹅汤锅边糍是肇庆高新区龙湖社区杨屋村的传统民俗食品,其历史悠久、代代相传,做法简单且美味。今年初,杨屋鹅汤锅边糍制作技艺入选肇庆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黄秀兰正在制作鹅汤锅边糍。     受访单位供图

据悉,清朝雍正年间(1732年),杨屋村族人从梅县迁至该地居住生活。自那时起,该村便有了鹅汤锅边糍的制作技艺,经历代流传至今。

杨屋村土壤有利于水稻种植当地种植的稻米研磨而成的粘米粉米香浓郁,为鹅汤锅边糍的制作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保障。

“制作鹅汤锅边糍需经过五道工序:烹制高汤、调粉浆、濑锅边、熬糍、提香,其中粉浆是制糍的关键。”杨屋鹅汤锅边糍制作技艺传承人黄秀兰介绍,要做好这道乡间美食,需控制好粘米粉与水的比例,使粉浆细腻顺滑,不会过稀或过稠。

在黄秀兰的家中,还保留着最传统的土灶台。灶台上摆放着一口大锅,旁边堆放着一摞摞木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煤气炉和天然气,但只有用柴火生灶,烧出来的锅边糍才带着自然的香气。”黄秀兰表示,柴火灶除了自带木香,还能够让铁锅快速、均匀地受热,“濑”出来的锅边糍厚薄均匀,味道可口。

灶台上那口黝黑的大锅见证着杨屋村居民生活的变迁。在村民杨建宏的记忆中,锅边糍是他孩童时期常吃的美食,村里几乎每户人家都会制作,是一代人共同的回忆。杨建宏绘声绘色地向记者描述当时的情景——平日里,母亲会将兑好的米浆绕着锅边淋上一圈,撒点盐花、淋几滴油,再用锅铲轻轻一铲,一碗简单朴素的锅边糍就制作好了。

而每逢春节等重要节日,杨屋村居民有用煮熟的鹅祭拜祖先的习俗,铁锅便迎来了“高光时刻”——居民们用煮鹅的汤作为汤底制作锅边糍,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加入玉米、红萝卜、香葱、生姜等材料提鲜后,香气更为浓郁。吸饱鹅汤鲜味的锅边糍口感润滑、味道丰富、营养价值高,杨屋村的特色美食——鹅汤锅边糍由此诞生,成了物资匮乏的年月里难得的丰盛滋味。

后来,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鹅汤锅边糍也从节日宴请的佳肴,变为杨屋居民餐桌上的家常菜,曾经年节才能盼来的荤腥,如今已成为不少人家的日常。在保留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家家户户又都有独特的鹅汤调味方法,杨屋鹅汤锅边糍制作技艺也因制作材料的丰富,有了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是当地生产力发展、生活习惯变化的写照,也是无数杨屋居民“舌尖上的乡愁”。

肇庆高新区龙湖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陈瑶瑶介绍,近年来,龙湖社区积极保护和传承杨屋鹅汤锅边糍制作技艺,为传统美食注入时代活力。该社区利用社区邻里节、志愿服务集市、非遗美食进校园等活动契机,邀请居民群众沉浸式体验和感受杨屋鹅汤锅边糍制作技艺,品尝这份承载着岁月记忆的非遗美味,目前已累计举办39场相关活动。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