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立足湾区所向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肇庆着力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去年来,肇庆新兴产业呈现高质量发展的势头。图为肇庆小鹏汽车智能网联科技产业园生产车间。 西江日报记者 梁小明 摄

去年来,肇庆新兴产业呈现高质量发展的势头。图为肇庆小鹏汽车智能网联科技产业园生产车间。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梁小明 摄

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洁

国务院总理李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2023年工作时指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有序布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主体城市之一,近年来,肇庆也着力做厚做实制造业家底,现代产业集群加快强链蓄势,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兴产业势头蓬勃

上周末,肇庆市招商考察团赴广西柳州开展招商考察活动,并举办产业对接交流会。活动中,肇庆考察团拜会上汽通用五菱等企业,多家肇庆汽配企业因其技术优势获得关注。近年来,肇庆企业“跟跑”新能源汽车产业,与龙头企业密切配合,实现了技术水平的跃升。在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背景下,这些企业或将迎来更广阔的舞台。

这是观察肇庆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窗口。过去一年,肇庆新兴产业不仅加快集聚,而且呈现高质量发展的势头。从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看,肇庆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上企业增加到92家,实现产值818亿元、增长4.8%。“链主”小鹏汽车稳定发展,相继与大众汽车、滴滴达成战略合作,新车型项目签约落地肇庆,小鹏智能智造研究院投入使用。本地配套企业不仅服务小鹏汽车,还利用区位优势加强与广汽集团、比亚迪等整车企业的合作,做大蛋糕。

肇庆新型储能产业也捷报频传:2023年产值484亿元、实现两年倍增,还被广东省列为珠江口西岸储能产业集聚重点城市;与宁德时代全面深化合作,计划投资28亿元的瑞庆时代锂离子电池生产项目二阶段工程动工建设;璞泰来、金晟等企业加快产能提升;协鑫、国瑞协创、台铃等补链强链延链项目落户建设。

此外,肇庆电子信息产业也迈向高端化发展,德庆冠旭电子一期投产、二期动工,风华高科被列为省战略性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风华高科实现了从消费级、工业级到车规级的产品迭代,新一代的高可靠性电容已应用在5G基站、高端通讯和新能源汽车中。

传统产业焕发新姿

在新兴产业活力四射的同时,肇庆的传统产业也在加快转型升级,其中金属加工业年产值增长4%,规模突破1200亿。这成绩既有近年来新项目落地的贡献——如金田铜业制造业项目实现产值160亿元,也有本地项目的自我更新——如金利高新区2023年荣获“中国五金智造产业创新基地”称号,产业走向集群化、多元化,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不断拓展增值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是促进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推手,在传统产业中,鸿图科技的智能化生产运营管理系统、肇庆南玻的建筑玻璃智能化工厂等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不断涌现,不少中小企业也竞相“上云上平台”,积极拥抱工业互联网,向数字化要效率、降成本、提质量、增效益。位于肇庆高新区的福田化工就利用互联网工业平台,对生产流程进行数字化改革,项目实施后产线调整时间降低70%、生产效率提升20%、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在“新旧并举”的带动下,2023年,肇庆工业投资增长20.2%,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工业用电量、工业税收分别增长9%、47.7%,入选赛迪顾问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3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同时,肇庆产业链持续延伸,全市引进制造业项目计划投资额突破千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9个、增长3倍,高新技术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超过四成。

科技创新凝聚新动力

不仅蛋糕做大了,质量也在提升。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2023年,肇庆在这方面交出了一张漂亮的答卷: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520家,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809家,新认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8家,广东鸿图获批压铸行业首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分布全市各地的国家、省、市实验室锚定“两新一电”产业,推动产品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6.2%。

去年,我市强化实施2023年度科创行动,肇庆职教城(肇庆学院新校区)一期项目开工,将加快推动肇庆高(新)—鼎(湖)—端(州)科教走廊构建成型,建立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肇庆市委、肇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新时期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西部制造新城的实施方案》,提出通过“塑体系、筑平台、引项目、育企业、抓创新、促转型、强县域、优环境”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基本思路,明确到2027年和2035年的目标任务。

在产业链方面,我市大力开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在质量方面,我市开展“肇庆制造”质量提升行动,全面提升工业产品质量水平;在科创方面,我市精准对接广深港、广珠澳创新走廊资源,通过深化港澳在科研成果转化、特色产业领域方面的合作,积极打通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的科创通道;在转型方面,我市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全行业全链条普及应用。

市工信局主要负责人表示,我市在建设好“主导+特色”产业体系的同时,将前瞻谋划氢能、低空经济、北斗应用、人工智能、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主导+特色”产业体系,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壮大产业规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