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指引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

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全党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持续迎来参观热潮。序厅内,600平方米的《长城颂》巨幅漆画壮丽雄浑。巍巍长城盘旋而上,象征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一路走来,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在薪火相传中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出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

风雨如晦风雨兼程,大道如砥大道直行。中国道路的每一步开拓,都是基于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的实践探索。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我们没有搞联邦制、邦联制,确立了单一制国家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回望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党掌握了强大的真理力量。

伟大的事业薪火相传,思想的光芒照亮前程。前不久,在第二十九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现场,多语种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吸引众多中外读者驻足关注。透过这部权威著作,人们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旁征博引、取精用宏中,深刻感受思想的伟力,体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中华文化智慧开创治国理政新境界的历史自觉与历史自信。传承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为邦本”的思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借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的治理思想,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确保完整有序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将协和万邦的和合智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机结合,倡导“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引领新时代的中国携手世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两个结合”,科学回答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新时代伟大实践雄辩地证明,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指引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应该清醒认识到,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和超大市场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承受其他国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种压力和严峻挑战。越是面对困难挑战,越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越要善于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继续推进“两个结合”,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我们一定能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