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首页 > 肇庆 > 广宁 > 正文
竹乡迎客 以竹会友 ——汇智聚力共谋广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3月26日,中国(广宁)竹产业创新发展峰会在肇庆市广宁县举行,邀请数百位来自我国竹产业相关的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加工企业、行业协会、投资机构的领导、专家和朋友们齐聚竹乡“竹馆”里,围绕竹纤维、竹机械、碳汇、竹笋种植等方面开展主题演讲,共同研讨推动广宁竹产业创新发展,共同谋划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竹海大观。 资料图

3月26日,中国(广宁)竹产业创新发展峰会在肇庆市广宁县举行,邀请数百位来自我国竹产业相关的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加工企业、行业协会、投资机构的领导、专家和朋友们齐聚竹乡“竹馆”里,围绕竹纤维、竹机械、碳汇、竹笋种植等方面开展主题演讲,共同研讨推动广宁竹产业创新发展,共同谋划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文/西江日报记者 吴映霖 张苑卉   图/西江日报记者 刘春林

于文吉

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国家竹产业研究院院长于文吉:

弄透弄懂广宁竹“秘密” 全产业链把竹子“吃干榨尽”

“要促进一个行业发展,就要推动‘政产学研用’融合。”于文吉介绍,此次峰会汇聚了“政产学研用”方方面面人才,足以见得肇庆政府对本地竹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在当前优势基础及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广宁竹业产业发展一定会步入新的征程。

他认为,广宁竹资源条件十分好,拥有其他地方少有的青皮竹、茶杆竹两大竹种。要发挥好现有竹种的优势,做出适合广宁竹的产品,就要先弄清竹子的特点。只有弄透弄懂,才能更好地利用广宁竹资源。

于文吉建议,现在全国已有竹业相关专业院校、科研机构和研发中心,广宁可与这些机构加强交流合作,结合本地竹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卡脖子”工程等,进行针对性的核心攻关,真真正正解决当地竹子产业化问题。

他还指出,形成行业集聚,要引进资金、引龙头企业,做大企业、做强产业、做好品牌,在这个基础上建好竹产业园,进而打造全竹产业链,把竹子“吃干榨尽”,充分发挥其优势价值。

方伟

浙江农林大学二级教授、竹类研究所所长方伟:

立足大湾区旅游市场  打造竹子文旅目的地

“此次峰会邀请的专家、企业家带来的前沿信息,将对广宁竹产业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方伟表示,广宁当前仍应主攻第二产业,生产出附加值高的产品。

据悉,在浙江农林大学专家教授团队的支持下,广宁已有企业在生产加工竹原纤维纺织品,且已合作共建生产线,完成相关认证工作,将有机会发展成竹纤维年产10万吨,乃至20万吨规模的企业。方伟认为,广宁可以依托本地造纸业基础,大力发展竹浆纸,丰富竹加工系列产品。

此外,方伟还指出,肇庆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针对广深等地庞大的客流市场,广宁应深度挖掘广宁竹文化内涵,将竹文化与历史融合,开发竹子研学、科普、康养旅游,丰富旅游业态,推出竹特色的文旅线路,打造竹子文旅目的地,吸引大湾区旅客到广宁旅游,推动一二三产联动发展,进而推动广宁竹产业高质量、快速发展。

金春德

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金春德:

另辟蹊径 找寻青皮竹的“内在优势”

“广宁要充分发挥竹子产业优势,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展高附加值、高质量、低碳产品。”金春德表示,广宁县108万亩竹子资源面积和采集量都相当大。与国内其他竹产区相比,广宁竹也十分有特色,竹种类不同、特色也不同,其以青皮竹为主,在竹子加工利用过程中也会运用到不同的技术。相较浙江盛行的毛竹,青皮竹在物理利用上可能稍有逊色,但是可以在化学利用上多下功夫,探寻其种类优势。

金春德认为,当前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广宁竹产业发展,且当地拥有丰富的竹资源以及一定的加工基础。广宁应充分发挥优势,并善用各大专业机构、科研平台参与技术开发共同合作的机遇,更好地发展本地竹类生产研发新技术,同时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生产发展以竹代塑等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定位的高附加值、高质量、低碳产品,凸显本地竹产业优势特色,从而实现惠农惠民和服务消费者。

王戈

国际竹藤中心二级研究员王戈:

携“国字号”团队与广宁企业加强科研合作

“此次峰会汇聚各类专家人才,对广宁竹产业发展具有巨大推进作用。我们竹藤中心也带来了技术团队,希望为广宁竹产业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王戈介绍,自以竹代塑理念提出以来,其竹藤中心已与各大竹产业协会等积极合作,研发生产竹制日用品、工业制品等替代塑料的产品,如餐盒吸管、家装电器塑料外壳、新能源汽车内外饰件等等,以竹代塑产品种类繁多、行业发展前景也十分广阔。

在王戈看来,开展以竹代塑技术本身并不难,关键是能够找到具体的切入点。他们其实早与广宁县本地竹业企业有合作联系,当前正围绕以竹代塑进一步沟通接洽,研发出市场适应性更高的产品,推动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双赢。

王戈表示,广宁地处广东这个区域位置良好、工业技术发达的省份,发展工业化的竹产业,已具备十分有利的条件。但广宁竹产业的发展需要有龙头企业去推动转型,不应以小而散的状态去发展,而应向深加工、规模化经营、高附加值等方向深入。当前,他们与广宁本地多家企业沟通合作,希望能够把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技术,在本地推广带动本地产业发展。

程惠

广宁县竹子协会副会长程惠:

组建现代化“伐竹队” 有效提升竹资源利用率

“竹子是一次性栽培有序利用的作物,砍伐过后才会有新竹源源不断生长出来,但农村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妇女无法及时伐竹,导致很多竹子‘老’在山头无人打理。”程惠介绍,受到劳动力、生产力等因素影响,很多竹林资源无法利用起来。基于此情况,广宁县竹子协会打造了一个竹林托管项目,通过专业培训成立一批现代化的砍伐团队,定期深入竹林砍伐竹子,将自然资源最大化使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砍伐团队还定期为当地群众传授专业机械伐竹技术,大大提高砍伐效率,带动竹子产量上升,既为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又可稳定竹产业原料供应。

“广宁现有竹林108万亩,因劳动力短缺,实际使用面积并不多。如果大面积开发竹林托管,竹林面积能大幅提升。”程惠介绍,目前,竹林托管项目已有130多名专业砍工,日常以一带五的形式进行专业砍竹,村民经过专业培训后,其砍竹量可由传统的每人每天砍竹300至400斤,提升至每人每天最高砍竹1.5吨,同时,这种高效的工作模式还可促使竹林的利用率提高60%。

陈诗国

广东裕丰竹纤维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诗国:

得到更多资源  提振企业增资扩产信心

位于肇庆市广宁县的广东裕丰竹纤维公司已经深耕青皮竹原料加工多年,成功做出以竹代棉等产品,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深入人心,以竹代塑成了竹加工产业的风向与趋势,也是裕丰公司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该公司总经理陈诗国说:“此次峰会的召开,彰显政府部门对竹加工产业的重视,我们企业当前正在增资扩产,此次峰会提振了我们发展的信心。”陈诗国还表示,峰会搭建了政研企平台,让企业了解竹产业的前沿信息,与更多企业以及科研机构交流,得到更多资源,为未来研制更多以竹代塑产品打下良好基础。

据了解,广东裕丰一直与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深耕竹加工产品,目前已经研制出配比1:1的竹纤维塑料母粒等竹塑产品,可应用于汽车零部件。同时,竹玻材料(轻量化复合材料)也是该公司重要的以竹代塑产品,将竹纤维与玻纤和环氧复合材料结合,能应用于电子产品的集成电路板。

许黎明

广东海鹏竹纤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许黎明:

全竹高效利用打造系列产品  市场前景好空间大

“一般砍竹只会使用竹竿,而占成竹比例约38%的竹枝竹叶则被扔下,这其实是一种资源浪费,以竹代粮就可以很好地将竹枝竹叶转化为优质的竹源性饲料原料。”许黎明表示,竹叶里面更多地保留了黄酮素成分,相比于竹竿,其加工生产的竹源性饲料品质更好,也更有利于禽畜养殖绿色化增产,并提升禽畜肉质质量。

据了解,该公司当前正在创新研发能产业化发展的竹产品,如竹提取液、竹建材、以竹代塑的全竹托盘、竹源性饲料等,力争提升全竹的利用率,更好发挥竹产业为农民增收效果。

在以竹代塑的浪潮下,许黎明了解发现,当前全国托盘市场每年保有量近20亿片,其中塑料托盘则占了一半,若以10%的损坏率计算,每年则有1亿片塑料托盘可使用竹托盘替代,因此他认为中国的竹托盘市场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与此同时,除托盘外,采取广宁传统竹工艺组装生产、用以替代水果运输塑料箩筐的竹箩筐,也是他们当前正在研发的产品之一,预计今年能够完整开发对外推出。“用传统工艺制成的竹箩筐,和同类塑料包装容器产品相比,成本并不算高,在价格和环保方面都极具竞争力。”许黎明说。

李勿南

广东竹康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勿南:

坚持创新发展  打造品质过硬的深加工产品

以竹代塑是当前社会的热潮,是绿色发展的趋势。目前,群众的环保意识不断提升,追求绿色低碳的生活,绿色产品需要大幅提升,为此,企业更要深挖产品特性,加强创新,创造出领衔市场的产品,同时,也要注重产品的品质。只有品质过硬,才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李勿南所在公司从事竹原纤维新型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拥有多项专利,领衔行业的水平。有着多年行业经验的他说:“产品更新需要一个周期一个过程,需要得到市场的认可,好品质和独特性不可或缺。”谈及如何将新产品推向市场时,李勿南认为,不要扎堆现有的“红海”产品,要有更深的研发,打造出超越消费者想象的创新。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