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记者节前走访城区工地一线 加紧赶工忙 点滴显温情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1月12日,离春节不到10天时间,记者采访了多位节前坚守在工地一线的劳动者,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及暖心故事。

春节临近,罗大姐仍坚守在工地。

春节临近,罗大姐仍坚守在工地。

文/图 西江日报记者 黄有剑

1月12日,离春节不到10天时间,记者采访了多位节前坚守在工地一线的劳动者,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及暖心故事。

上午10时,天空飘着细雨。端州区双龙现代产业园内,力瑞碳中和装备产研项目建设工地里,“小工”罗大姐正忙着扎钢筋。只见她头戴红色安全帽,穿着蓝色雨衣,半蹲着用一个小铁钩,把钢筋箍和钢筋框架梁一个个固定好,动作熟练。蹲得久了,腿麻腰酸,她直起身子,舒展了一下身骨。

罗大姐是高要人,做“钢筋工”已有30多年,前些年主要在广州的工地上做工,后来回到肇庆。2022年8月,她跟着老乡到双龙现代产业园建设工地工作。

“做我们这行很辛苦。风吹日晒,特别是6月到9月,高温日晒,让人受不了。而且在工地,早上7点就要起来开工。不过回来肇庆务工,离家里近一点。每半个月,我都可以回家跟家人团聚。”年关将近,罗大姐早已盼着做完手头工作,然后返乡过年。

“马上要过年了。等这几天把三楼的楼面做好,我们就放假了。”来自高要小湘的“钢筋工”陈惠周一边说着,一边和工友搬运一条89斤重的框架横梁钢筋,“我们留下来多做几天工,赚多点钱好过年。”

节前坚守工地的,还有外地工人。来自广西贵港、今年50岁的辛海桂就是其中之一。2022年8月,他跟着老乡来到这个工地做工。“人跟工地走。哪里有工地,我们就跟着工头到哪里。”他告诉记者。

“来肇庆做工一年多,基本日日都有工开。趁自己还年轻一点,多干几年。等过几年,估计就比较难找工做了。”辛海桂有一儿一女,小的10多岁,大的20多岁。他比较重视孩子教育,这些年都是让妻子在家负责带娃,照顾老人,自己则外出务工赚钱养家。他说:“子女教育不能马虎。父母当中始终要有一个人在家负责带娃,管好孩子的学习。平时我跟妻子和孩子们视频,也经常让孩子们要努力读书。”

春节临近,一年到头极少回家的辛海桂,内心充满了对家人的思念。但为了多做几日工,他放弃了提前返乡过年的想法,和五六位老乡坚守工地。

临近中午12时,辛海桂回到工人临时宿舍,拿起碗筷与工友一起就餐。拆了一个上午的工地模板,辛海桂此刻早已饥肠辘辘。一闻到饭菜香,他惊叹起来:“哇,今日有炸扣肉!”

“对,这是广西老家的扣肉。”身着黑色羽绒服、90后广西桂平人郑凯伦笑着应道。铁锅里,猪油翻滚。厨房内,扣肉飘香,尽显家乡味道与温情。

“等这几天做好年前的手尾工作后,我们就可以返乡过年啦。等过完元宵节,我们再回来工地开工。”辛海桂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我们工地的建筑工人,大工收入一般三四百块钱一天,小工也有两百来块钱一天。临近春节,我们按时将工人的工资发放到位,让他们安安心心过年。对于坚守工地的工人,在吃住及雨衣等工作生活物资方面,我们尽力为他们提供服务保障,加强对工人们的关怀。”工地项目现场负责人刘立文表示道。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如本网转载内容涉及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涂先生(电话:0758—2722284)
详细请浏览:http://www.xjrb.com/about/copyright.shtml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西江报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