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迎新春肇庆裹蒸制作技艺展示活动举行 裹蒸飘香年味渐浓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第一锅裹蒸起炉啦!大家蒸蒸日上,身体健康!”揭开锅炉盖,大团氤氲的雾气腾空而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裹蒸制作技艺传承人梁伟明从硕大的炉中捞出一串串裹蒸,喜笑颜开地将其放入碟中。裹蒸清香飘满整个院落,引得一旁的孙女梁芷睿直流口水。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裹蒸制作技艺传承人梁伟明揭开柊叶,裹蒸清香飘满院落。 西江日报记者 陈明红 摄

西江日报记者 陈明红

“第一锅裹蒸起炉啦!大家蒸蒸日上,身体健康!”揭开锅炉盖,大团氤氲的雾气腾空而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裹蒸制作技艺传承人梁伟明从硕大的炉中捞出一串串裹蒸,喜笑颜开地将其放入碟中。裹蒸清香飘满整个院落,引得一旁的孙女梁芷睿直流口水。

1月3日11时许,由肇庆市、端州区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端州区非遗工坊——肇庆市肥仔伟食品有限公司开展的“迎新春肇庆裹蒸制作技艺”展示活动在肥仔伟旗舰店热闹进行。只见,院内架设8个明火裹蒸炉,新鲜出炉的裹蒸粽米软黏,猪肉入口即化,口味清爽,引得街坊邻里食指大动,大家忍不住前来品尝。

“每锅有200多个,我们今天凌晨4时就开始煮了!”梁伟明介绍,自己和同事们架好锅炉后,首批裹蒸已连续用猛火熬煮了8小时。

裹蒸制作技艺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裹蒸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秦朝,明清时期,肇庆城乡居民在春节前有家家包裹蒸的习俗,并一直沿袭至今。千百年的传承,这项古老的技艺不仅凝结了肇庆丰富的春节节庆民俗文化,也积淀了肇庆人独到的生活智慧与哲学。

对于梁伟明而言,包裹蒸、煮裹蒸是重现儿时记忆,也是对肇庆传统特色文化的传承。“我们展示活动全部制作最传统、最正宗的肇庆裹蒸,主要为大家提供一个宣传肇庆文化的平台,也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的魅力。”他介绍,活动将持续到1月20日,公司在院内每天现场制作、现场蒸煮。活动期间,市民不仅可以现场来参与制作,还可以线上线下定制专属裹蒸,由公司代寄给亲朋好友。

“包裹蒸就代表快过年了!我虽然是肇庆媳妇,但是我第一次参加裹蒸制作展示活动,感觉很有特色。”带着孩子一起前来品尝裹蒸的二塔社区居民李慧静说。

如今,裹蒸已成为肇庆的文化名片,并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去年4月,肇庆提出做精做强肇庆裹蒸产业复兴升级工程,吹响了肇庆裹蒸产业新发展“集结号”。

肇庆市文化馆馆长、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赵金强介绍,举办“迎新春肇庆裹蒸制作技艺”展示活动,目的在于利用肥仔伟非遗工坊的文化空间,让更多市民游客在见证、传承和实践中,品味肇庆浓厚的年味,展示肇庆独特的非遗文化魅力,也为市民营造欢乐祥和的春节氛围。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如本网转载内容涉及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涂先生(电话:0758—2722284)
详细请浏览:http://www.xjrb.com/about/copyright.shtml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西江报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