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以团结奋斗的精神状态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团结奋斗”是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个主题词,报告强调,“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从大会主题到铿锵结语,无不闪烁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团结奋斗”。

□  黄桂荣

“团结奋斗”是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个主题词,报告强调,“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从大会主题到铿锵结语,无不闪烁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团结奋斗”。历史和实践表明,团结奋斗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团结奋斗的理论渊源、历史经验和实践逻辑,以团结奋斗的精神状态继续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凝聚起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贯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团结奋斗问题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阶级使命,主张“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时,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作为基本口号,写入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部章程《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在总结第一国际经验时,马克思指出:“国际的一个基本原则——团结。如果我们能够在一切国家的一切工人中间牢牢地巩固这个富有生气的原则,我们就一定会达到我们所向往的伟大目标。”列宁在总结革命斗争的胜利经验中指出:“只要千百万劳动者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跟随本阶级的优秀分子前进,胜利也就有了保证。”因为劳动者的团结行动,必将汇聚成磅礴的前进动力,推动革命不断走向胜利。团结奋斗构成了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条件。

二、“团结就是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总结得出的重要历史经验

团结奋斗的精神标识,体现在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体现在建设年代“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体现在新时期“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体现在新时代“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主旋律之中。

回望百年党史,团结奋斗精神铸就了四个“伟大成就”实现了四个“伟大飞跃”的辉煌。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百折不挠、前赴后继,在不畏牺牲、浴血奋战中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发愤图强,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在敢想敢干、大胆探索中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众志成城、不懈奋斗中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无论是干革命,还是搞建设,党和人民的事业都离不开团结,团结奋斗始终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三、走上新的赶考之路同样需要团结奋斗精神来掌握历史主动创造美好生活

回望历史,我们党初心如磐,使命不改。展望未来,团结奋斗的精神一点都不能少,永续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当前,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求我们发扬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将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力量生于团结,幸福源自奋斗。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形成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坚持画出最大同心圆,增强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的大团结,合力奏响“一起来想、一起来干”的时代强音。

(作者单位:中共肇庆市委党校)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