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江日报记者 黄有剑 实习生 叶锦淳
在肇庆端砚界,端州区黄岗街道白石村是当之无愧的一张“名片”。可在高要区金渡镇水口社区,端砚产业同样兴旺发达。这里聚集了老坑、坑仔、麻子坑三大端砚名坑。从宋代开始,水口村民就开始采掘砚石,雕刻端砚。如今,更是借助直播带货+乡村振兴,让“美丽的石头”焕发新的生机。
以赛为媒传承非遗文化
水口社区,位于金渡镇西南面,北靠盛产砚石的烂柯山,因位于宋隆河与西江交界处而得名。2013年,水口村改居。该社区大部分村民均从事端砚雕刻制作,是个名副其实的“端砚村”。
9月27日上午,记者穿过水口社区整洁的村道屋巷,钉、锤、凿、砸等工具的雕刻声,由远及近,清脆悦耳。
高要区第二届端砚技能大赛正在社区文化广场上举行。57名选手同台竞技,各显身手。其中有须发斑白的老者,有身强力壮的青年,还有几位英姿飒爽的女选手。
大家正在全神贯注地雕刻端砚作品。这已是选手们第二天的比赛,接下来,他们还需持续奋战两天,直至完成作品。
到了午饭休息时间,女选手莫丽芬向记者展示了她的参赛作品“海边旭日”。“这次比赛对我来说是一次锻炼,一个跟前辈学习的好机会,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端砚文化的传播发展。”莫丽芬说。
此次大赛,还有7组“父子兵”同场PK。莫建良、莫平敏父子就是其中一组。从1979年入行做端砚,一直干了40多年,72岁的莫建良身着黄马褂,虽头发花白,但精神气十足,且一刀一刻专注入神。
大赛评委之一的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莫少锋是土生土长的水口人。“水口社区人多地少,但端砚文化浓郁。出了不少端砚名师名作,目前近半村民从事端砚及相关工作。”莫少锋说。
状元后代深耕“砚村”
水口社区1000多位村民,多以莫姓为主,为岭南首位状元莫宣卿之后。至今,在村内广场榕树下,还坐落着一座莫氏宗祠。或许是状元的文风传承到后代,让水口人的端砚文化增色添彩。
一直以来,端砚文化在水口社区传承中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制砚名家和名作。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该村建有当时高要最大的端砚厂,产品远销国内外。目前,水口社区大概有300户端砚加工作坊,多为夫妻档,一般男雕刻女打磨。
“我通过直播平台,整合资源直播带货,将水口的端砚及端砚历史文化宣传推广出去。”村民莫日勤在村内开有一间端砚作坊,从2019年开始,他和妻子莫丽芬每天晚上九点半,就会准时打开网络直播间,现场直播端砚雕刻、端砚带货。
选料制璞、设计、雕刻、打磨、配盒、上蜡……直播间记录着莫日勤、莫丽芬制作端砚的每一道工序。有时候,还在念读小学的儿子,也会出现直播间内,现场学习制作端砚。
“22年前,我就跟着丈夫学习端砚雕刻,做这一行基本全年无休,遇到节假日会更忙一些。因为节假日观众会多一些。今年的中秋、春节等节假日,我们端砚的销量都挺不错。”莫丽芬说。
乡村振兴助力端砚产业
望着工人们在居委会大楼搭建施工竹架,水口社区书记、居委会主任莫超勤喜笑颜开,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水口砚石工艺品“加工+销售+直播”一体化展销示范点即将落成。这是在佛山高明驻金渡镇乡村振兴工作队帮扶下,正在实施的砚石文化产业街的重要内容。
乡村振兴工作队驻水口第一书记阮林波介绍,工作队在去年入驻时,发现村民端砚制作工艺精湛,但是没有统一有效的销售平台和渠道。“主要是依赖销售商,中间差价被销售商拿走。且水口村端砚的知名度低,销售面窄。
”驻村工作队和社区商量,积极打造砚石文化产业街,围绕社区广场和水闸的端砚特色文化景观展示,引入文旅商业及砚石文化产业,将村民自主经营与引入投资相结合,布局端砚展销展示、互动体验深度发展。
水口端砚文化广场总投资80万元,目前已全部完工,项目主要有广场地面铺装工程、状元墙建设工程、端砚文化墙绘工程、榕树墙修复工程、宋隆河光景平台工程等。
阮林波表示,工作队在深入走访和征询村民意见后,决定在村中找一个位置较好的地方,打造水口村自己的端砚销售平台。以此扩大水口端砚品牌知名度,引导外界直接来水口购买端砚产品,减少中间商赚差价,让利于民。
同时,工作队将以“水口端砚”为品牌引领,兼容砚石茶盘、摆件等工艺品,加以周边优良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品牌加持,吸引人气,带旺村庄的观光、民宿和农产品销售,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加速乡村振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