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广环投公司里的垃圾处理排放监测系统。
文/图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
做好垃圾分类,关键要看终端分类处理,这也是广大市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分好类的垃圾是像以前那样最终一股脑儿地收运,还是实现了终端的分类收运、处理?12月7日,记者开展体验式采访,从前端的宣教、垃圾的分类投放到终端处理,全程了解我市垃圾分类整个链条的运作情况。
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从意识和观念的转变做起。作为肇庆首批垃圾分类的试点学校之一,肇庆市第七小学作了积极探索。该校德育处副主任龙瑞虹介绍,学校从“小垃圾大作为”“小垃圾大社会”“小垃圾大学问”3个层面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将垃圾分类知识融入课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环保意识,从小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通过教育一名孩子,影响一个家庭,从而影响整个社会。
居民小区落实垃圾分类的情况如何?记者来到端州区名城星岸小区,只见业主张女士拿着两袋垃圾来到垃圾分类站,分类投放到厨余垃圾桶和可回收物垃圾桶。张女士告诉记者,她去年入住该小区,小区的物管和所在社区居委会经常开展垃圾分类宣传,还有专人指导如何开展垃圾分类,自己已学会了垃圾分类,在家中做到将垃圾分类后再投放到相应的垃圾桶。
“自从小区推行垃圾分类后,小区环境更干净整洁,空气清新。这么好的垃圾处理方式,为什么不去做?分类也不费事,住在这里就应该要创造好的环境,这是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张女士说,她要带动更多业主加入垃圾分类行动中。
名城星岸小区物管客服经理梁梅芳告诉记者,物管投入资金,在小区的主干道、活动场所、每栋楼的大堂等显眼位置设置垃圾分类宣传标语,并将其融入小区景观中,让业主耳濡目染,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小区还设有垃圾分类站和装修垃圾集中收集点,入户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如今,业主们的垃圾分类意识更强了,小区环境也更美了。
居民分类后的垃圾经环卫部门和光大广环投环保能源(肇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大广环投公司”)分类收运,最终进入光大广环投公司的垃圾处理厂。厂区里,巨量垃圾集聚于此,但处理厂内外,甚至操作间都闻不到异味。
光大广环投公司副总经理汪宏智介绍,分类收运的垃圾进入厂区后分类处理。以产生量较多的其它垃圾和厨余垃圾为例,其它垃圾经发酵后焚烧发电。垃圾焚烧过程中辅助燃烧系统、烟气净化系统,97%被资源化利用,如热能发电,炉渣作环保砖底料,水蒸气液化处理后回用,剩下3%的飞尘经固化后处理,所有的排放物数值均优于欧盟标准和国家标准。
厨余垃圾则由另一套处理系统处理。厨余垃圾经多重过滤处理后,分离出水、油和渣。油作为生物柴油,水处理后回用,渣可焚烧,下一步做堆肥处理。
据悉,光大广环投公司每天处理其它垃圾1500吨,厨余垃圾近20吨。项目投产至今,已处理其它垃圾约120万吨,提供绿色电力5亿千瓦,相当于节约标煤15万吨。
“垃圾基本实现了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汪宏智说,环保项目建成后,有效解决了“垃圾围城”的困境,节约了土地,减少排放和污染,将垃圾变成了再生资源,还带动了工业旅游。终端的分类处理也倒逼城市管理更规范化,让城市更干净美丽,提升城市形象。
肇庆市城管部门表示,我市已初步建立了科学的管理体系、全方位的宣传教育体系、全过程的分类处理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各中小学开展了垃圾分类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端州、鼎湖、高要、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等920个公共机构已实行垃圾分类,城区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0%,240家大中型餐饮机构签订厨余垃圾收运协议。我市以小投入大产出、小活动大展示、小培训大效果,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垃圾分类新模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