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梁庆光站在二婆陈绍明的旧居前。二婆夫妇的旧居已荒芜。 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摄
在广宁县江屯镇马糍洞村里,流传着“二婆”“二公”为游击队筹粮送信的革命故事。如今,风云激荡的岁月已远逝,但“二婆”陈绍明和“二公”梁二夫妻两人携手共助游击队渡难关的英勇往事,早已镌刻在村民心中,成为马糍洞村的红色印记。
“二婆是我们村里的大好人。抗日战争时期,生活条件艰苦,她不但主动腾空家里的位置安置游击队,还为战士们筹粮送信。”说起陈绍明的故事,今年已80岁的村民梁庆光便滔滔不绝,“在我的记忆里,二婆躬着背,身材瘦弱娇小,待人和善亲切。”
1945年5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西挺部队的队伍挺进马糍洞村。穿着破烂的游击队员们在深夜敲响了二婆的家门。夫妻二人看到队员们忍饥挨饿,生起了怜爱之心,于是邀请队员们进屋休息。两人与游击队的故事就此开始。
梁庆光回忆,那时二婆还住在距马糍洞村一公里远的渔仔坑,出入土路泥泞,取水不便。但为了让战士们能喝上水,二婆和二公两人轮流徒步一公里挑水。“二婆还体谅战士们劳顿艰辛,不忍看到他们夜里在地上睡觉,于是把家里的床板都拆卸下来分发给战士们,好让他们睡得踏实。”
为了让战士们吃饱,二婆时常操心。梁庆光小时候,家里种有番薯、水稻,二婆也曾到他家筹粮。“大家都知道二婆热心,她的家早已是游击队员们的战斗堡垒。村民们都很乐意拿出番薯干、木薯、米等粮食,支援部队。”
在斗争最困难时期,敌人封锁得很严密,战士们露宿在深山中。日夜牵挂战士的二婆决定以上山打柴为名,把番薯干藏在装柴刀的工具下送给战士们充饥。粮食不够的时候,二公和二婆除了节衣缩食,还到深山中砍竹子,拿到江屯圩换回粮食接济游击队。
《粤桂湘边区革命斗争回忆录》一书中记载,一些老战士回忆,二婆不仅为部队筹粮挑水,还主动承担起照顾病员的任务。一次,部队一位女同志患病,身体虚弱。二婆见状,把家里唯一的母鸡杀了,做汤给女同志喝,鸡肉则给其他伤病员吃,自己却不舍得吃一小口。期间,二婆共护理了40多位伤病员。
“有一次,二公回来报信,有敌情逼近。队员们立刻组织村民快速撤离至山林躲藏,大家才幸免于难。”梁庆光记得,不知从何时起,村民和队员们的情谊愈发深厚坚定,军民鱼水情深成为佳话。
1946年4月,在江屯镇的一个圩日,二公去圩里为游击队员们购置生活用品时被叛徒出卖,遭到杀害。二婆非常伤心,但仍坚持为游击队服务。据村民回忆,二婆继续让二女儿梁金姑接父亲的班,教会了金姑为游击队送信、带路。二婆则继续为游击队筹集粮食,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直到解放。二婆为游击队做了那么多事,队员们称她为“好妈妈”,村民称游击队为红军,所以二婆被称为“红军妈妈”。
新中国成立后,二婆从渔仔坑搬至马糍洞村,距梁庆光的家更近了。因为年岁渐长,身体大不如前,梁庆光和妻子陈金莲时常帮二婆挑水煮食。到了上世纪70年代,在当地镇政府的安排下,二婆入住了镇委大院。此时,梁庆光也被分配到机件厂工作,时常利用工作间隙探望二婆。1977年,81岁的二婆陈绍明病逝。她被誉为粤桂湘边区游击队著名的革命堡垒户、红军妈妈。
“二婆从不把为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挂在嘴边,拒绝特殊待遇,只愿意留在江屯镇,与熟悉的乡亲们待在一起。”梁庆光感慨地说,“二婆、二公不顾个人安危,传承红色精神,值得我敬佩,值得后人敬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