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甘婉怡 通讯员 方小薇
流动党员流动性强、分布范围广、个体差异大、学习集中难,如何确保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细走实?
我市各地在全面动态掌握外出流动党员的数量、去向、从业情况、联系方式等信息,完善流动党员信息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学习交流渠道,通过促学、帮学、领学、送学等“四学”机制保障流动党员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不缺席、不掉队,修好党史学习教育“必修课”。
四会:“五个一”确保流动党员学习教育“不掉队”
为确保流动党员学好党史“必修课”,四会市通过“五个一”措施创新推动流动党员党史学习教育全覆盖,实现流动党员学习“不掉队”、流动“不流学”、务工“不误学”。
赠送一个“红色包裹”。在四会范围内对流动党员数量、分布、就业、居住等信息进行全面摸底,采取出动“红色包裹邮递车”、赠送“红色包裹”等方式,第一时间为流动党员提供丰富理论“大餐”。目前,四会市“红色包裹邮递车”足迹遍及全市13个镇(街道),累计发出“红色包裹”265份,实现登记在册流动党员100%全覆盖。
用好一批“红色学习资源”。坚持自主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统筹“线上+线下”资源,双线联动激发流动党员学习新动力。线上巧用“学习强国”四会融媒号《党史学习教育》专栏等媒介,组织开展基于“互联网+”模式的线上互动交流学习,引导流动党员主动交流学习心得和学习体会。线下活用党群服务中心、初心堂、红色教育基地等阵地集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流动党员真学细学深学,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创建一个“流动党员党史学习教育示范点”。立足四会市玉器行业从业人员中流动党员较多的客观实际,依托万兴隆翡翠城党总支创建“流动党员党史学习教育示范点”,通过打造“党史红色印记长廊”、“红色卖场”等特色做法,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和玉器行业发展深度融合、互促共进。
进行一次“党建 结对帮扶”。依托社区、行业“党建融合圈”,组织支部党员和流动党员“一对一”结对帮扶,以传帮带方式指导督促流动党员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等活动,做到及时学、跟进学、不漏学。
开展一场“为民办实事活动”。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团结带领流动党员参与慰问贫困孤儿、困难群众、点亮群众微心愿、参加社会公益等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投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为民服务中厚植人民情怀。
高要:抓实抓细流动党员党史学习教育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高要区针对流动党员流动性较强、分布范围广、学习集中难等特点,通过“建台账、勤上门、用好网”等方式抓实抓细流动党员学习教育,推动流动党员流动“不掉队”,真正使流动党员学习教育实起来。
一方面,高要在原有的流动党员管理数据的基础上,对流动党员情况进行全面细致调查摸底,再通过主动与流动党员建立联系,对流动党员的流向单位及地域分布等情况进行核实,建立详细台账,做到知去向、知现状,为党史学习教育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高要依托镇街党校教育培训基础,以流动党员党小组为单位,向该区外出流动党员提供指导性读书目录和指导党员上微党课课堂,每个党小组指派一名“骨干”定期组织“送学”,按学习进度适时安排集中学习、交流研讨,确保学习教育“规定动作”不缺项。
与此同时,高要还充分利用微信群、QQ群等媒体平台,向流动党员传达学习进程、学习重点和党支部工作开展动态,引导流动党员在微信群里开展互动交流、反馈意见建议、分享学习体会。
广宁:开展流动党员“一起学史·粤学粤精彩”学习教育活动
为切实抓好流动党员党史学习教育,引领广大流动党员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党史学习全覆盖,广宁县积极开展流动党员“一起学史·粤学粤精彩”学习教育活动。
精心开展“送学上门”活动。广宁县动员部署各镇(街)落实“送学上门”工作方案,落实每月一次送学上门工作机制。目前,广宁县开展“送学上门”1133人次,线上学习推送5800人次,派发学习资料1350份。
建立外出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广宁县推出线上线下相联动指导流动党员学党史,线上运用“学习强国”“肇庆先锋”等多种方式向流动党员多角度、深层次宣传党史学习教育相关会议精神。线下建立镇、村、点三级服务网络,实施网格化管理。
多样化形式组织集中学习。广宁县组织流动党员开展“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进一步砥砺老党员的初心使命,激发正能量。利用节假日外出党员集中返乡机会组织流动党员到江美村等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感受红色文化熏陶,接受思想洗礼。
开展“一对一”保姆式教育。广宁县对流动党员分类实施人性化管理,建立“一对一”结对联系,提高流动党员学史的热情,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全面升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