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颂党恩”暨“画说西江党史”——肇庆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红色题材文艺创作和党史学习教育得到充分结合,并在主题策划、表现手法的多样性等方面下功夫,贴合时代精神和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以美育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展现当代艺术家不仅可以用更多样化的表达回溯建党百年征程,还用心、用情、用功描绘新时代,抒写新征程。
这些作品串联起一部微型西江党史,有的以雕塑形式重温抗日青年英勇历史;有的描绘高要领村胜利折射坚不可摧的革命信念;有的以今日大旺繁荣图景展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美好画卷;有的刻画革命先烈形象,寻找英雄足迹……作为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精神文化载体,这些充满情感和艺术美的作品给观众留下了直观丰富的视觉形象、精神印记,展示了本地丰富的红色革命艺术内涵,为人们领略党史、信仰之美提供了一个个鲜活的切入口,对于感召后人、教化新人发挥着重要作用。
专题采写/西江日报记者 胡美娟
绘
画出情怀画好历史与时代的『大画』
“为了画好《三战渔涝》,我也‘三进’渔涝,前后三次 来 到封开县渔涝 镇实地 采风,最终选取了麒 麟山上的一个制高点,以俯视的角度展现整个战争现场的宏伟壮阔。”6月19日,国画作品《三战渔涝》作者陈祖宁在画作前回忆创作过程,“随处可见的战斗遗迹让我再一次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为创作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素材。”他探寻红色基地,走进渔涝镇一河两岸广信桥、红色大道、红色广场、冲吕村封川特派队指挥部旧址,参观展馆实物,对这一解放封开主要战斗的红色历史进行深入探访。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幅《三战渔涝》构图气势磅礴,不论是远处群山、军民,还是近处的主体人物造型,马灯、地图等实物,使用的都是干脆利落的线条,笔笔到位,运用水墨国画的表现方式,突显角色刻画和地域特征,蕴含历史本质和真实,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画作描绘的是由众多人物构成的一个叙事场景,用纪实的手法把“三战渔涝”胜利会师的典型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有欢呼的游击队员、有激动的群众,远处的朝阳和近景的鲜红党旗相互辉映,象征着对黑暗的突破和黎明希望的到来。近处的马灯和地图让我们可以想象到整晚激战的艰苦;从军民两双紧握的手可以感受到胜利的热切喜悦。今天,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不变的革命传统一直在封川大地传承延续着。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史、新中国走过的70多年历史中,肇庆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英烈模范、无名英雄、光辉成就,以艺术的手法将他们加以记载,在技法扎实的基础上,还需要把握好创作中的历史意识和时代精神,由于缺乏特定年代的经历和氛围,对于当代青年艺术家来说尤为困难,为此,他们沉下心扎进去,查阅史实,重走遗迹,重拾历史记忆、生活经历,积极深入基层采风,收集素材,以画出情怀,画好历史与时代的“大画”。
“肇庆市是历史名城,红色革命事迹光辉闪耀,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数之不尽的可歌可泣的反侵略反压迫的英雄事迹。我用雕塑的形式来表达作为当代年轻人对先辈们崇高的敬意与深切的怀念。”雕塑作品《西江抗日青年》的作者谢道靖说,他是一名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的90后艺术家,当年的“西江抗日青年团”正是在他的家乡高要县水坑成立。这一件雕塑作品塑造的是在中共领导下的西江抗日青年团里的其中三位无名英雄迈向前线的壮举,他们都是农民阶级以及工人阶级的小伙子,高举着锤子等土制武器。整个雕塑成三角形构图,呈现稳定性和庄严性,通过写实方式无声述说那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岁月。在人物造型方面,谢道靖介绍,“为了更加突出当地地方特色和认同感,我花了很长时间去考究我们高要、鼎湖地区男性的精神面貌、五官特征和身材特点,包括广东地区近代反侵略人民的衣着打扮,发型、土制武器等。”
艺术作品要打动人,作者必须要先打动自己,谢道靖将自己的爱国之情熔铸在作品里面,人物举臂高呼、震耳欲聋呐喊的表情,无处不体现出反侵略反压迫的决心。据记载,1939年3月,继广州、佛山、三水相继沦陷后,中共高要县工作委员会为了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成立“西江抗日青年团”,组织军事训练,在各辖区内一方面警戒巡逻,监察日军动向,防止日军进犯;另一方面维持社会治安,协助广东省救济队接济难民。不同时代的青年,相同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感和力量,“我仿佛感觉到一种使命感,有一种力量在支撑着我完成这件作品。”作为新时代的年轻艺术家,谢道靖认为要对社会有担当,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时刻谨记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发掘红色事迹,弘扬民族正能量,时代的正能量。
书
濡墨抒情 书写百年风华
以笔寄情,以墨抒怀,书法艺术讲述红色故事,一幅幅遒劲有力、寓意美好的作品是解读那段历史的独特文本。此次展出书法作品的风格形式多样,涵盖篆、隶、楷、行、草等各种字体,无论从书法技艺,还是表现手法,都有很大的突破,充分表达了颂党恩、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抒发了热爱党、感恩党的深厚情怀。
肇庆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李刚表示,书法艺术要在中国人民追逐梦想的伟大实践中激发灵感,在新时代蓬勃向上的生活中获得素材,努力创作出有生活、有情感、有风骨、有魅力的书法作品,“此次作品征集从定稿到评选,我们组织十几位国家级评委对内容、书体、结构等,层层严谨把关,力求呈现丰富、高艺术水平的作品,对于推动地方书法艺术往更高层次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他介绍,肇庆市书法家协会积极引导会员广泛阅读党史书籍、临摹名家精品,全心投入创作,围绕时代重大主题,通过书法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展览叙事手法,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实践的奋斗历程。充分发挥新时代书法记言录史的功能,书法家们有的根据县市党史办、纪念馆、档案馆的记录,挖掘革命先烈事迹;有的展示伟人语录,从早期共产党人、爱国进步人士、文艺巨匠等的手迹墨稿,以笔墨再现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沐浴革命理想的光辉。
朱廷荣是一位从事书法教育的青年书家,他深有感触地说,“在参与创作的过程中,我深入学习了党史,增进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历程的了解,深受教育,更加坚定了对党的信仰,在创作中增强了责任意识。”此次他以《赵立德颂党词三首》入展,通过“红船起航”“摇篮井冈”“绝世长征”对三个关键历史节点事件的叙述,以中楷的形式,重温党的光辉历程,歌颂党的丰功伟绩。“我经过查阅资料挑选了这三首记叙着党历史脉络的诗词,在表现手法上取法欧阳通,并融入其他笔法,创新结构使得字形更加活泼灵动。通过一遍一遍的摘抄感悟到了背后的革命故事,提高了党性认识,更读懂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并且深刻认识到,书法作为传统文化,应该结合时代主题,书写时代篇章。”他认为,基层文艺群体有责任创作出彰显时代风貌、辉映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民族正大气象的书法精品,为推动本地文艺和书法事业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接下来他还要把鲜活丰富的党史内容融入到对青少年的书法教育中,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摄
定格红色瞬间 记录红色经典
红色在中国传统色谱中象征庄重、喜庆,《红旗飘飘》正是一幅以红色为主基调的摄影作品,定格肇庆阅江楼前飘扬的国旗、党旗,广场前的一面面红旗更显耀眼夺目,就像祖国70年来不断取得的伟大成就,让中国这颗耀眼明珠在世界舞台璀璨发光。
肇庆阅江楼是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多少个日日夜夜,叶挺将军带着将士们在这里进行着严格的军事政治训练,宣传革命思想,维护社会秩序,把红色种子播洒在肇庆大地。作者聂伟健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今年5月9日,适逢在阅江楼广场门前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红动100’社会体育系列活动,在蓝天白云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仿佛那一刻,肇庆的红色历史与新时代气息相互交融,在视觉与红色情感的冲击下,我特别想将这个美好的画面保留下来,于是缓缓按下快门,定格美好的瞬间。”拍摄一幅好的作品要做到知其时、观其势、表其质、现其伟。时间、地点、场景、画面都到位了,刚好这些美学元素收进了镜头。
作为一位摄影爱好者,聂伟健擅长对风光、人文、生态拍摄。在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他深刻领会到,100年来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无数的革命先烈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坚定理想信念,才换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肇庆是广府文化发祥地之一,现在也在争当湾区新秀,西江涌动,潮起潮落,峥嵘岁月里,革命先烈也曾在这里挥洒青春热血,当我行走在大街小巷,这座城市的一砖一瓦仿佛都蕴含着历史的沧桑,仿佛都有一段诉说不完的动人故事,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我习惯用镜头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当我发现镜头下的肇庆越来越美丽,我就知道,家乡在发展,国家在腾飞,我为此感到骄傲与自豪,我应该把这些历史的时刻都记录下来,用更多更好的作品来献礼建党100周年。”
聂伟健认为,只有自己对红色文化有深刻的体会和感受,才能创作出有感情、有温度的艺术作品。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坚定理想信念,他将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情之中,牢记艺术为人民的初心使命,紧跟党和国家前进的步伐,用镜头记录社会的发展,努力创作更多的艺术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