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从守正创新看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志士仁人上下求索,传播各种社会思潮,探寻救国救民道路,但最终都成为历史的匆匆过客。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志士仁人上下求索,传播各种社会思潮,探寻救国救民道路,但最终都成为历史的匆匆过客。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深深扎根,引领中华民族走上了光明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从守正与创新的角度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橘生淮南则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中国革命和中国道路,始于马克思主义、成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缺少革命斗争经验,照搬俄国模式走城市武装起义道路没有走通。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毛泽东同志审时度势于1927年10月把革命队伍带向井冈山,“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成为当时一些人的疑问。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走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等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求真务实,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守正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在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统揽“四个伟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在着眼于解决时代问题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世界形势风云变幻,“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历史终结论”一度甚嚣尘上。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薪火相传、屡开新境,最根本的在于其着眼于解决时代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从守正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我国始终没有丢;从创新的角度看,理论始终基于当下中国具体实际问题,着眼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假如不这样做,就如早期的党内教条主义者,任凭把经典作家的语句背得再滚瓜烂熟,也不过是纸上谈兵。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伟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而成为其时代新篇,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在历史逻辑上,是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时代新篇;在理论逻辑上,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同时又以新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逻辑上,着眼解决新时代重大问题,总结历史经验、汇集全党智慧、历经实践检验而得出的最新理论成果。例如,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践行原则,以悠久的中华文化底蕴为智慧根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又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夺取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社论称,中国在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方面取得的成功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结果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公共卫生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学习。

在坚守人民立场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立场是理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成为人民大众赖以解放自身的根本思想武器。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强调“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凝心聚魂,党的理论才不断转化为党和人民不断胜利奋进的历史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理论探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决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领域改革的难点热点问题,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例如,党的十八大以来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动员党政军民学各界力量,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一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总之,守正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绝不离经叛道,随波逐流。创新则是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绝不墨守成规。

苏金生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