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乌兰牧骑永做“红色文艺轻骑兵”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在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的一处蒙古包前,乌兰牧骑的女队员们舞动柔美身姿,男队员动情地拉着马头琴,正在为牧民表演顶碗舞。蒙古包周围,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牧民看得入神,不时鼓掌,笑容在寒风中绽放。

新华社呼和浩特3月2日电 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乌兰牧骑永做“红色文艺轻骑兵”

新华社记者

蔚蓝的天空下,紫红色的蒙古舞袍随风漫卷,头顶的瓷碗纹丝不动,马头琴琴声悠扬飘荡……

在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的一处蒙古包前,乌兰牧骑的女队员们舞动柔美身姿,男队员动情地拉着马头琴,正在为牧民表演顶碗舞。蒙古包周围,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牧民看得入神,不时鼓掌,笑容在寒风中绽放。

今年春节以来,被誉为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的乌兰牧骑队员们深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戈壁沙漠、偏远嘎查(村),为牧民送上一场场精彩、暖心的文艺演出。

广袤草原上,他们犹如欢快的百灵鸟,为群众唱响一曲曲动人牧歌;辽阔大地上,他们又像绚烂的花朵,60多年来始终绽放着夺目光彩。

重本色——一切为了人民

时光回溯到1957年的夏天。9名牧区青年驾着1辆马车,手拿5把乐器、2块幕布和3盏煤气灯,在一户牧民的蒙古包前举办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这是我国首支乌兰牧骑——内蒙古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

现任队长孟克吉日嘎拉说,当时的内蒙古草原文化生活极为单调,牧民们几乎看不到书籍、演出和电影。

为改变这一状况,内蒙古自治区委决定组建小型、流动、综合性的文化工作专业队伍,名字就叫“乌兰牧骑”,在蒙古语中意为“红色的嫩芽”。

“不漏掉一个蒙古包,不落下一个牧民”,是乌兰牧骑创立之初的口号。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队员们前往牧民家的脚步。

当年,组建不久的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去戈壁深处的牧民家演出,途中经过一处沙地时,马车突然深陷沙土、动弹不得,拉车的骏马也累得筋疲力尽。

不能耽误工作!9名队员二话不说,扛起演出道具,徒步一整天赶到牧民家。

年逾古稀的金花是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兰牧骑第一代队员。20世纪六七十年代,她与队友们每年下乡七八个月。炎炎夏日,他们背上简单的行李、乐器和服装,赤脚走在滚烫的毛乌素沙地上,生怕把鞋子踩坏。烈日的蒸烤让人口渴难耐,他们却只能捧起沙丘下一小湾积水解渴,水里满是黑压压的小蝌蚪……

面对面到群众中去,实打实为群众服务。

乌兰牧骑队员与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春天接羊羔,夏天剪羊毛,秋天打草,冬天放牧,与牧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金花回忆,那时候,队里常有人抱着一两个月大的孩子去演出。母亲在台上表演,婴儿在台下啼哭。牧民看到了,就抱起孩子喂奶、喂水,演出结束再把熟睡的孩子送回母亲的怀抱。

“牧民们亲切地叫我们‘玛奈乌兰牧骑’,意思是‘我们的乌兰牧骑’,亲得就像一家人。”金花说。

重传承——扎根生活沃土

“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住”,是乌兰牧骑的创作定位;

将党和国家的政策、精神传达给群众,为他们加油鼓劲,是乌兰牧骑孜孜不倦的追求。

翻开一份1965年的乌兰牧骑全国巡演节目单,马头琴独奏《蝶恋花》、民乐合奏《鄂伦春人民好生活》、好来宝《牧马英雄》等,创作题材均来自农牧区,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的民族艺术形式在队员的精彩表演中熠熠生辉。

扎根基层的乌兰牧骑培养出大批艺术人才,德德玛等艺术家都出自这所民间“学校”。

在草原上长大的青年歌手乌兰图雅,儿时经常看乌兰牧骑的演出。后来,她也成为家乡乌兰牧骑的一员。“迎着烈日走,踏着风雪来,深情的河流也为我澎湃;马头琴声悠扬,牧歌飘天外,一路洒下我们火热的爱。”乌兰图雅演唱的这首《乌兰牧骑之恋》,饱含她对乌兰牧骑的深情。

没有哪种情怀,比心系群众更动人;

没有哪种事业,比服务人民更高尚。

60多年来,乌兰牧骑脚步不停、传统不丢。

从赶马车、骑骆驼,到开拖拉机、坐大卡车,再到乘大巴车、流动舞台车……改变的是队员们的演出条件,不变的是他们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的初心使命。

如今,118.3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大地上,活跃着80多支乌兰牧骑队伍、3000多名队员,每支队伍每年下乡演出超过100场。

重创新——舞台更加广阔

2017年,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16名队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乌兰牧骑60年来的发展情况,表达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贡献的决心。

当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回信,勉励他们继续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

今年35岁的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乌宁,每当想起这封回信,就感到无比自豪、充满力量。

“党和国家对我们信任、肯定,牧民群众对我们喜爱、关心,我们只有加倍努力回报。”乌宁说,她常常用曾是乌兰牧骑队员的姥姥的话鞭策自己,“要把最好的表演献给牧民,为人民服务永远不变”。

乌兰牧骑始终把舞台设在人民中间,坚持文艺为民,不断提升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表现手法,推动文艺创新。

改革开放、依法治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乌兰牧骑将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作品中,创作出舞蹈《脱贫攻坚赞》、小品戏《喜鹊为啥叫喳喳》等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文艺作品。

2018年起,内蒙古组建“乌兰牧骑+”综合志愿服务队,在文艺演出基础上,推出医疗卫生、法律援助、技能培训、理论宣讲、科技推广等多种服务项目,重点面向交通不便、生态脆弱、文化生活匮乏、人口居住分散的农村牧区。

初春的科尔沁草原乍暖还寒,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牧骑带领综合志愿服务队下乡演出。

一场精彩的歌舞表演结束后,与乌兰牧骑一同下乡的农牧部门工作人员与农牧民聊起今年的生产打算。交谈中,去年脱了贫的阿力得尔苏木牧民苏和得知乡村振兴的政策后很是兴奋。

“我想近期再把养牛规模扩大些。”他笑着说,“现在的乌兰牧骑还给我们传授‘致富经’。”(记者殷耀、于嘉、哈丽娜、邹俭朴、达日罕)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