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日报记者 严炯明
11月11日上午,陈君超在家里拿出针线,对一件旧的黄色T恤进行缝补。“宝贝,你看,废旧的衣物经过裁剪和缝补就能变成一个小小的环保袋。”她对坐在一旁1岁半的儿子讲道。在她的巧手下,旁人只能丢弃的废衣物能变成一个个精美的袋子。“我身上这个挎包就是用旧的牛仔裤做成的。”陈君超对记者讲道。
记者走进她的家里,门口堆放着几个快递纸皮箱和鸡蛋泡沫包装盒,一旁的柜子上放满了孩子的奶粉罐。这些都是陈君超家人将一些可回收物收集,然后再售卖给专门的垃圾回收人员。“家里的老人家十分节俭,易拉罐和纸皮箱等可回收物不会随意丢弃的。”她说。家里厨房还放置一个专门收集厨余垃圾的垃圾桶,每天收集到的厨余垃圾会统一扔到小区内的垃圾桶。陈君超希望小区内能设置专门厨余垃圾桶,“小区只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还不能满足垃圾分类需求。”
谈及自家的“垃圾分类宝典”,陈君超提出一个核心词:家庭垃圾减量。家里一张婴儿木椅吸引到记者注意力,据了解这张椅子陪伴过多位宝宝。“我的大儿子小时候用过这张椅子,还有几个亲戚的孩子都用过,现在轮到我的小儿子用。”她说。她们一家注重节约,亲戚孩子的衣服或者玩具会给自己孩子用,而自己孩子的婴儿用品也会在小区微信群内询问是否有家庭需要。“家里的用品能修尽量修补,延长使用年限。”陈君超讲道。消费观念的转变促进了这一个家庭形成垃圾减量的好习惯。
如今,陈君超借着此次小区业主委员会成立契机,她希望发动小区更多家庭利用厨余垃圾堆肥酵素。“我希望带动更多小区家庭形成良好垃圾分类回收习惯。”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