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安徽郎溪——再生稻 又飘香(庆丰收 迎小康)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为克服疫情和汛情影响,确保秋粮不减产,郎溪县拿出了硬举措。农情监测和农资调运两手抓,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引导农户及时以直播、育秧移栽等方式补种水稻,同时组织139名农技人员深入一线指导农户。郎溪县还鼓励和引导种粮大户种植再生稻,今年对再生稻种植户落实每亩补贴120元的奖补政策,全县再生稻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

早上5点,天还没亮,安徽宣城市郎溪县双庙村村民袁宏才就起了床。一杯清茶下肚,穿上胶鞋,带上铁锹,开着皮卡径直向田里奔去。他说:“下个月,我种的1000亩再生稻就要迎来第二季收获了。现在正是水稻生长关键期,可不敢掉以轻心。”

打开车门,袁宏才三步并作两步,迫不及待到田里察看情况。捧起一串稻穗,他仔细观察:“有些再生稻已经开始灌浆了,不出意外,很快就能迎来丰收!”

57岁的袁宏才,是郎溪宏业粮油种植家庭农场的业主。农场从2017年开始试种再生稻,当年年末总产量达到160吨,因为品质优良,很受消费者喜爱。尝到甜头的袁宏才从2018年开始,将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亩。

“每年3月初,我们要把种子放到育秧盘里培育,其中最关键的农资是育秧基质。”老袁说,“今年受疫情影响,原本从外省购入的农资无法送达,一旦错过育秧最佳时机,损失就大了。”

袁宏才向郎溪县农业农村局反映了情况,没过几天,好消息传来,县农业农村局专门为他开了一张“急用农资通行证”,确保农资顺利运抵农场。

为克服疫情和汛情影响,确保秋粮不减产,郎溪县拿出了硬举措。农情监测和农资调运两手抓,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引导农户及时以直播、育秧移栽等方式补种水稻,同时组织139名农技人员深入一线指导农户。郎溪县还鼓励和引导种粮大户种植再生稻,今年对再生稻种植户落实每亩补贴120元的奖补政策,全县再生稻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

“前段时间再生稻第一季成熟,我们抓紧抢收,产量比往年还略高。”老袁说,“加上今年粮食收购价有小幅度增长,里外里一合计,收入增加了不少。”

除了1000亩的再生稻种植,袁宏才的农场还有1000亩地用于小麦和杂交稻轮作。“5月的时候,小麦就已经收割,下个月杂交稻也要迎来收获期。今年保守估计,收入能有60多万元。”老袁笑着说。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