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沙浦镇沙二村,一幅闲适静谧的乡村画面映入眼帘,古朴的祠堂与巷道,恬憩的村民,这个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小村落里,一砖一瓦都向人们诉说着岁月流年。
古色古香 文化底蕴厚重
由陈姓先祖开村的沙二村,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经历时代变迁,沙二村累积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同时不少建筑在历史的洗礼中保存下来,如诗如画般美好。走在沙二村中,感受着古建筑散发的悠悠古韵,让人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沙二村聚落呈耙齿巷分布,沿西江堤围从西往东,一字排开7条南北方向的街巷,巷道地面铺着麻花石,两侧是排水渠,是典型的岭南村落布局。
陈氏宗祠“聚德堂”建于公元17世纪,是沙二村主要祠堂之一,是村民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目前,陈氏祠堂保存完好,屋檐上雕刻栩栩如生,清晰可见,斑驳的砖墙上展示着杰出族人的光荣事迹。
沙二村中遍布的青砖灰瓦古民居,尽管大多为砖木结构,却仍然保存完整。数口古井分布于村落四周,特别是兴仁里古井,清澈的井水深不见底,井面四周用长方形的花岗岩石铺砌,实用且美观。牌坊是中华特色建筑之一,沙二村数条巷道门前均屹立着牌坊,牌坊上刻有巷名,成为村内的标志建筑。
慈善之乡 有志人士辈出
沙二村人素有热心公益,扶贫救济的优良传统,先后涌现出一批有志人士,其中之一便是陈祝龄。
孙中山在广州设大元帅府期间,广东发生乙卯(1915年)特大水灾,大元帅府派员到天津募捐,陈祝龄认捐银元五万,深得孙中山嘉许,亲笔书赠“乐善好施”条幅。是年,家乡南围(沙浦围)溃决,灾民饥寒交加,陈祝龄派员先后三次从广州购买大米约30万斤,运回沙浦赈灾救民。村头陈村房屋被水冲毁,陈祝龄电汇2万银元,资助受灾户修建被毁房屋,重整家园。
陈祝龄还关心家乡教育事业,捐资创建“澂碧书室”后更名为“祝龄学校”,解决乡村儿童入学难的问题,推动提高家乡人们的知识文化水平,深为世人称道。
此外,沙二村的数十名港澳同胞,同样为家乡的慈善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其中,陈七、陈福成父子慷慨捐款捐物,支持家乡建设,造福家乡人民。
农运之乡 投身革命斗争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东省农会西江办事处派出共产党员韦启瑞、周其鉴、谢大德、周铁琴等到鼎湖开展革命宣传,发动贫苦农民,组织农会,与地主阶级、土豪劣绅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沙二村村民自觉投身农民大革命运动,期间,农民自卫军队长陈友、展示陈兴寿在革命斗争中更是献出了宝贵年轻的生命,陈氏长房祠则成为了农民运动领导人的落脚点,以及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的秘密活动场所,推动沙浦农民运动取得了伟大胜利。2010年12月,沙浦农民协会旧址被列为肇庆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教育基地。
古朴而又充满烟火气,不张扬却有着直达人心的力量,这就是沙二村的独特韵味。如今,沙二村正在创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村,以“党建+红色文化”打造红色旅游示范村,让我们期待TA的美丽蜕变吧。
记者 岑永龙 梁子伟 林雪莹 实习生 陈冰鑫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