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德庆莫村镇益村建设新农村迎来好环境 内外齐发力 乡村更美丽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傍晚时分,德庆县莫村镇益村村委会大垌村的村民们走到村里新建的小广场上锻炼娱乐,好不热闹。村民陈姨说:“多亏了新农村建设,村子变美了,住在这里很开心!”

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 特约记者 张水木

傍晚时分,德庆县莫村镇益村村委会大垌村的村民们走到村里新建的小广场上锻炼娱乐,好不热闹。村民陈姨说:“多亏了新农村建设,村子变美了,住在这里很开心!”

记者看到,进村道路一边为景观绿化带,另一边的民居墙上有乡风文明的宣传语。走到村里,一个铺设了地砖的宽阔广场映入眼帘,广场上还有游乐设施,背后是一座古祠堂。许多村民正在广场上尽情娱乐。

村中家家户户门前硬底化,巷道上无杂物积水,楼房鳞次栉比。正在家中看电视的村民何叔自豪地说:“建设好新农村,受益的最终是我们村民,真没想到这里会变化如此大,我们一直住在这里感受最深。相信农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日子也会越过越好的。”

莫村镇驻村干部冼世富介绍,在益村新农村创建中,莫村镇大力拓展群众协商议事平台和共谋共建机制,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和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下,村民群众主动参与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及各项工作,积极响应并以实际行动投身到新农村建设。“

许多外嫁女见过世面,我们通过组织外嫁女回娘家聚会的契机,广泛发动外嫁女投资投劳。”益村村委会副主任刘颂清告诉记者,这一举措,引起了本村人的广泛关注,并带动了村民参与共建。

在充分发挥村民主体责任和村民理事会作用的基础上,镇、村合力扎实抓好宣传发动、筹资投劳、“三清三拆三整治”、基础工程建设等关键环节,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乡风文明和基层治理水平持续提升。“

为了搞好新农村建设,我们还到新农村示范片学习,邀请设计专家为我们村规划。”刘颂清说,在新农村建设之初,莫村镇先后组织镇、村党员干部到马圩镇、官圩镇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以及武垄镇双象村参观学习,认真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并结合村里的实际,将借鉴到的经验和做法充分运用到修筑篱笆、开展中学生志愿者绘墙活动、党员干部义务投劳活动等工作中去。

此外,还借鉴县直单位支援贫困村建设的做法,积极发动古楼、双楼、古有等8个村委会落实人员到益 村帮扶 开展“三清三 拆三 整治”工作,并将目标责任完成与用工报酬挂钩,凝聚了建设合力,提高了投工投劳积极性。

建设新农村“内力”是关键,“外力”则会锦上添花。作为省定贫困村的益村,2016年以来,中山市板芙镇政府扶贫工作队驻村帮扶,工作队向益村及莫村镇的乡村振兴事业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90多万元,为脱贫项目实施、产业基地建设、村庄环境改善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冼世富介绍,扶贫工作队总投入45万元的何首乌种植项目,为该村22户贫困户带来长效收益,还投资38.8万元修建环村公路,投入近6万元修建益村小学候车亭,修缮益村村级公共服务站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使益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大提高。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