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肇庆滋味】德庆竹篙粉:传承百年的家常美味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德庆香山泉水清冽,所制粉皮柔韧爽口;地气独特,所出簕竹品正性凉。二者结合,竹篙粉便具有了可口清热的特点。

6月9日,德庆竹篙粉风味小吃街正式开张迎客,吸引了大批外来游客和本地食客光顾,现场热闹非凡。梁惠明

2016年6月9日,德庆竹篙粉风味小吃街正式开张迎客,吸引了大批外来游客和本地食客光顾,现场热闹非凡。记者 梁惠明 摄

德庆人将蒸熟的粉放在竹竿上凉一凉以充分吸收竹子的清香味,竹篙粉因此得名。徐向光摄

正在竹篙之上晾凉的粉皮。通讯员 徐向光 摄

清晨,经过一夜的安眠,人们的食欲伴随着旭日升起。早餐,作为每天进食的第一口食物,自然是新鲜而熟悉的。

在德庆,竹篙粉就是那熟悉的味道。在大多传统手工食品都已经被放到了工业化流水线上被复制的今天,德庆的竹篙粉制作者,依然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

浸泡糙米、石磨磨浆、过筛滤净、加入辅料、高温蒸煮、竹篙晾干、切条上碟。看似简单的步骤,却是蕴含无数前人智慧的结晶。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德庆香山泉水清冽,所制粉皮柔韧爽口;地气独特,所出簕竹品正性凉。二者结合,竹篙粉便具有了可口清热的特点。

但即使用料一致,在中餐的世界里,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从深山到闹市,中餐厨艺的传授仍然遵循囗耳相传的传统方式,竹篙粉也不例外。

老板豪哥二十年前从东莞回到德庆学习制作竹篙粉。血液里流淌的热爱,促使他二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起早贪黑的制作。

“每一道工序都很重要的,因为整个流程是环环相扣。”豪哥说道,“每天大概会用掉差不多一百斤的米吧,这是我们德庆的传统小吃,自己是德庆人,自然也想将它传承下去。

从前散落在全县各处的竹篙粉老店印证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俗语,众多珠三角食客不远百里驱车至此,只为那一口筋道爽滑的美味。

时移世易,德庆县委县政府为方便游客品尝美味,于2016年9月将众多县城的老字号分店搬迁到“竹篙粉一条街”,八方来客若想寻幽探秘,可自行寻觅散落在各镇的老店,若是希望方便快捷,也可到此处一尝美味。

飞速变化的生活里,在德庆大地上,依然用代代相传的方式,撰写着用食物谱写的古老传奇。滑而不腻、爽口柔韧的竹篙粉得以传承百年,只因积淀了人们千百年来最为朴素的愿望——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安居乐业。

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记者 梁惠明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