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退休教师李重明的民歌传承梦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四会市文化底蕴深厚,四会民歌就是其中的一项结晶。在四会,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从小就热爱四会民歌,退休后更全身心投入四会民歌的搜集、创编、传承工作,使几乎失传的四会民歌焕发生机,再获传唱。日前,记者走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会民歌》代表性传承人李重明,聆听他述说数十载悠悠民歌情。

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四会市文化底蕴深厚,四会民歌就是其中的一项结晶。在四会,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从小就热爱四会民歌,退休后更全身心投入四会民歌的搜集、创编、传承工作,使几乎失传的四会民歌焕发生机,再获传唱。日前,记者走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会民歌》代表性传承人李重明,聆听他述说数十载悠悠民歌情。

李重明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喜欢民歌,小时候 劳 动时会与伙伴们边放牛边唱民歌,那些快乐的时光、美妙的曲调一直萦绕在心头。出于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愿望和民歌的 热爱,从教 师岗位 退休后,李重明更加专注于四会民歌的收集、整理、保护、传唱。

在传承四会民歌的道路上,李重明常常不顾年迈的身 体,和四会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深入乡村,拜访当地的老人,听他们唱山歌,道历史,认真做好纪录,再进行整理、创作工作。与此同时,他还经常到四会各地教授、传唱四会民歌,让在乡野间传唱的民歌在更大的舞台上焕发新的活力。

李重明告诉记者:“我们下乡去听一些民歌手演唱,然后记录、录音,收集、整理好。创作时我保留了民歌比较朴实的语句,没有怎么更改,原来是怎么表现的,就怎么表现,旋律也没有更改,保证原汁原味。但是为了艺术上的需要,我会在情节上有些加工,比如说开始的时候有呼唤,领唱的时候有合唱,有伴唱,声部上从单旋律改为有和声了,这样处理听起来就有一种美的感觉。”

李重明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由他整理、创作、领唱的《玉翠桔红》《元龙调》《争春牛》等作品多次在省内外大型比赛上获奖,也频频在广东省、肇庆市的文艺舞台亮相,甚至还走进了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与此同时,他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四会民歌传承人。

李重明说:“我希望把四会民歌一代代地往下传,毕竟我年纪也大了。通过多年比赛、练唱的实践,一批年轻人从对四会民歌逐渐了解、逐渐喜欢、热衷传唱,这些年轻人可以说已经成为我们的接班人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已届八十高龄的李重明仍保持着过去12年的节奏,每周往返于家庭和四会市老干大学之间,风雨无阻地教学员们唱歌,用他的坚持与热爱传承非遗,唱响四会。

西江日报记者 周永龙 通讯员 卢洁婷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