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寻旧物二十载他开了间艺术馆 德庆何华强开设首家民间艺术馆弘扬当地历史文化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何华强的私人民博艺术馆填补了德庆县文史私人展览的空白。他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志愿团体,帮助其管理馆务,讲解旧物历史,共同推广德庆历史文化。

2019-04-17_2448021

何华强与其收藏的德庆旧物。 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摄

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近日,位于德庆县三元塔附近的德庆首家民博艺术馆开馆,馆内 5000多件藏品免费供群众参观欣赏。该民博艺术馆的负责人何华强看着陆续而来的参观者,心里甚觉宽慰:“寻旧物是我的爱好,把有历史价值的旧物整理出来供人欣赏,传承德庆悠久的历史文化,就是我开馆的初衷。”

4月15日,记者走进该民博艺术馆。只见艺术馆共四层,是一座集收藏、陈列、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县级私人艺术馆。馆内藏有唐宋的瓷器、明清的契约、民国的印章、旧时的竹器木器等,皆具有德庆当地特征。

第三层的“旧物牵爱”展区是该馆的重点展示区域 。何华强介绍,这层展品从德庆四处搜罗 而得,历时二十多载。“石碑、窑址、农具、嫁娶饰物,这些多为低价从外面收购而来。虽然不是价值连城的稀罕之物,但却承载了德庆人昔日弊衣簟食的日子,如今展示出来是要告诫后人,要懂得珍惜,尊重历史。”

在第三层的一处展柜里,陈列着10个来自德庆不同地区的“米斗”,刻有“罗社三昌”“ 播植养和”“禄村为记”等字样。米斗是古代官仓、粮栈、米行以及一些地主富豪家里必备的用具。为了收集这些米斗,何华强几乎走遍德庆乡村,用他的话来说,“不要过分追求旧物的市面价值,在我心里,它们本身带有的历史感是无价的。”

在艺术馆里,何华强向记者分享了他的寻旧物之路。上世纪90年代初,何华强从一堆旧物里捡到一张邮票。邮票样式不特别,但却让他陷入寻旧物的乐趣中。往后,何华强便骑着自行车,到德庆周边的乡镇寻旧物。

下乡寻物的过程很辛苦,路途遥 远,三餐不定,有时 淘了半天,遇 到心仪的旧物,卖主不出售,也是常有的事。但何华强越挫越勇,旧物也越寻越多。2000年,德庆县回龙镇某地开发公路,发掘出一处宋代窑址,窑内有青釉碗碟杯盘等物,何华强从村民那里得到一些,随后便把物品转赠给德庆县博物馆。“赏物之外,更 应懂得爱物惜物。让这些承载着德庆历史的精品有一个安稳去向,是我收藏的宗旨。”何华强说道。

2018年7月,何华强决定自行筹办一间民博艺术馆,用来陈列展览自己多年来寻找德庆旧物的所得。燃起建馆的念头容易,但真正落实起来,资金成了何华强最为苦恼的问题。“资金不够,我先后向亲友借了60万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好歹把房子装修好了。”为了让纸制品在陈设中不受破损,何华强亲自带着木工,赶做了数百个木 框,把已经濒临发黄霉烂的纸张一一修补,再细致裱起来。经过一年的修建与整理,艺术馆终于开门迎客。目前,艺术馆主要靠何华强转卖其它旧物维持运营。

何华强的私人民博艺术馆填补了德庆县文史私人展览的空白。他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志愿团体,帮助其管理馆务,讲解旧物历史,共同推广德庆历史文化。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