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潘粤华 通讯员 谭珊珊 叶善思
竹林生金,绿富同兴。近年来,坐拥百万亩竹海的广宁县因地制宜发展“竹经济”,致力于将每一根竹子“吃干榨净”。竹林收储是当中的一大举措。当地依托竹林资源优势,以竹林收储政策唤醒“沉睡”的竹林,将竹林的勃勃生机转化为绿色发展的强大动能,闯出“点绿成金”新路子。
让村民钱包鼓起来
“一人能分到1456元。按每户人数领,那我家这次就能拿差不多6000块!”近日,在广宁县木格镇白银村村民蓝金源的客厅里,村干部摊开一叠竹林收储合同文件,耐心地与他核对细节。蓝金源看着文件上的收款细则,手指顺着字迹慢慢划过,嘴里不自觉地算起了这笔“幸福账”。
确认所有信息无误后,蓝金源拿起笔,在合同上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脸上满是掩饰不住的喜悦:“以前自己管竹林,又累又不赚钱,好多竹林都闲置着没人打理。现在流转出去,闲置的竹林被盘活了,我坐着就能拿租金。”
目前,白银村已完成竹林收储1299.87亩,总租金超过149万元,首期款项已陆续发放至村民手中。曾经零散荒芜的老竹林与闲置荒山,如今不再是“沉睡资源”,而是由村集体统一规划,改种经济效益更高的麻竹笋。
白银村竹林收储得以顺利推进,与前期扎实的群众工作分不开。为让村民全面理解政策、打消疑虑,白银村委会多次召开村民大会,镇村干部细致讲解收储意义、租金标准、支付方式及资金用途,并现场答疑解惑,逐步赢得了群众的广泛理解、支持与参与。
白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孔祥辉说:“接下来,我们还将辐射带动到其他村,盘活闲置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提高村集体收入
在木格镇白沙坑村,竹林收储同样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生活带来喜人变化。
“我们金族一村一共收储了350多亩,第一期发放租金9万多元。大家商量把这笔钱用来修建村里的文化室。以前村里的路坑坑洼洼,雨天出门一身泥。现在有了竹林收储的租金,这些问题都有盼头解决了。”白沙坑村金族一村村民陈能艺笑着说,村民们热情支持竹林收储工作,认为对村子的公益事业、养老保障、基础建设有很大帮助,“这政策既让村民得了实惠,又能让村子变美,这样的好事,我们打心底里愿意配合!”
竹林收储还将荒废的竹林盘活。白沙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剑平介绍,今年4月,该村在收回来的竹林里新种了一批麻竹笋,目前长势良好。他说:“笋苗由竹林收储公司专门培育,成活率比较高,种下去3年左右就可以采收。这为我们村以后发展麻竹笋种植打下良好基础,有助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
目前,白沙坑村已完成竹林收储1068.37亩,种植麻竹笋788.37亩,总租金约122.9万元,已付第一期租金约29.38万元。村集体经过商议后,计划将部分租金投入到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中。
打造竹产业“砍销”全产业链
竹林盘活,发展经济,反哺民生。木格镇白银村和白沙坑村的变化,正是广宁县大力推动竹林收储的生动实践。
广宁县竹乡绿美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是当地国企,是参与竹林收储的主力。近年来,该公司有序推进竹林收储工作,累计收储面积达20.9万亩。排沙镇、古水镇、横山镇同步开展竹子砍伐运输试点,积极探索以规模化收储与科学砍伐盘活竹林资源的发展新路径,至今三镇共砍伐约1000亩,为大规模开发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竹产业提供了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有力推动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同时,该公司以大数据支撑精准收储,聘请第三方公司完成20万亩竹林上图工作,今年7月起按镇按村将矢量数据导入手机奥维软件。这项举措为收储小组开展拼图式收储、录入林地基本信息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持,有效提升了收储工作效率与精准度,为竹产业科学规划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广宁县竹产业发展中心介绍,广宁县通过“小块并大块、分散变集中”模式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效应,保证龙头企业原料供应。此举使广宁成为全国首个为保障产业发展而实施竹林收储的竹产区。
据了解,2024年,广宁县实施收储竹林20万亩,2025年争取再收储15万亩,同步培育丰产林1万亩。当地通过谋划竹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推进竹林收储及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收储竹林砍伐及保供方案,积极探索组建砍伐队、引入合作方等多种砍伐模式,构建“砍伐—运输—竹加工工厂—竹产业企业”的完整“砍销”产业链供应方案,确保县重点项目企业的原材料稳定供应。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