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高要区新桥镇湾边村 美化“面子”丰富“里子”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漫步在湾边村,最直观的感受是村庄“颜值”发生了巨变。昔日杂乱的民居外立面,如今“穿”上了素雅的新装,与村落的古朴气质相得益彰;随着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污水”变“净水”,村头水井前面的鱼塘又重泛碧波;村中心的百年榕树下,昔日闲置地已变身精致的古树公园……湾边村正通过由内而外的一系列环境提升,让“百千万工程”的绿色福祉真正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

记者 严炯明 通讯员 黄绮雯

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正让乡村焕发新颜。在高要区新桥镇湾边村,随着外立面提升改造、村史馆落成和古树公园建成等,使得村容村容貌焕然一新,村民的生活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一幅美丽乡村的新画卷正变得可感可及。

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新桥镇湾边村。通讯员供图

漫步在湾边村,最直观的感受是村庄“颜值”发生了巨变。昔日杂乱的民居外立面,如今“穿”上了素雅的新装,与村落的古朴气质相得益彰;随着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污水”变“净水”,村头水井前面的鱼塘又重泛碧波;村中心的百年榕树下,昔日闲置地已变身精致的古树公园……湾边村正通过由内而外的一系列环境提升,让“百千万工程”的绿色福祉真正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

“村里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村子比较脏乱差,现在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村道变得很干净,房屋的外立面也翻新了,越来越漂亮了。”村民陈先生说。村民梁女士插嘴说,自从实施了“百千万工程”之后,湾边村的人居环境等方面有很大变化,道路更通畅了,还建设了公园、村史馆、活动场所等,“现在在村里生活很舒适。”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面子”,更要有根有魂。近年来,湾边村积极探索,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立足本土历史文化资源,以推动传统建筑空间转型为创新思路,活化改造旧酒堂,将传统酒堂空间向“文化传承+现代服务”复合功能转型,打造出既延续历史文脉,又焕发现代活力的乡村文化地标——湾边村史馆。

记者见到,村史馆内设有村落起源、农耕传承、非遗传承、党建文化、研学阅读、休闲运动六大区域。“有关农耕等文化,对我们年轻一辈来说是非常有意义。还记载了关于湾边村的历史文化,内容很丰富,帮助村里的年轻人进一步了解村里的历史和文化。”村民李女士说。

湾边村史馆更与毗邻的梁氏大宗祠相辅相成。村里在古祠堂中定期开展传统节日活动和非遗体验项目,共同构成服务村民的文化空间。值得一提的是,村史馆与养老中心、活动中心相融合,为村中老人提供休憩娱乐的良好场所。“自从湾边村建成老人活动中心后,我们老人家就有了一个固定的休憩娱乐场所,在这里可以下棋、打牌、健身,我们都很满意。”村民梁伯说。

如今的湾边村,村里时常传出欢笑声,让人感到暖意融融。山、水、村屋、历史的相融,构建了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和谐局面,让这个600多年的古村,既留住了乡愁,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村干部告诉记者,接下来,湾边村将继续主动积极作为,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大力巩固人居环整治,挖掘更多融创空间,描绘“业兴 村美 人和”的实景图。同时,湾边村按计划开展铺设村主干道沥青,以及安装路灯约40盏,为村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