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丽娟
秋日的阳光洒在四会市下茆镇龙湾片区的光伏鱼塘上,连片的蓝色光伏板在微风中泛着光泽,板下的水面偶尔有小龙虾浮出,激起一圈圈涟漪。

下茆镇光伏鱼塘下养殖小龙虾。 受访单位供图
“以前这片光伏塘只用来发电,水里没有养殖,看着怪可惜的。”养殖场负责人常飞蹲在塘边介绍,“上光下渔”的立体农业模式,在我国部分省份早已起步,湖北、湖南等地的光伏鱼塘养殖小龙虾技术相对成熟,但气候条件却存在明显的短板。
“湖北、湖南冬季平均气温经常低于5℃,小龙虾会进入冬眠状态,生长停滞,11月到次年2月几乎没有产量。而广东的冬季平均气温能保持在10℃以上,刚好能满足小龙虾的生长需求。”常飞算了一笔账,中部地区小龙虾集中上市期在5至9月,市场竞争激烈,收购价每斤往往只有20至30元;而广东冬季错峰上市的小龙虾,收购价能达每斤40至60元,经济效益可观。
作为下茆镇“上光下渔”模式的首个规模化试点,常飞在养殖场投放了近2万斤种虾,它们均经过严格筛选,来自优质种苗基地,体长达6至8厘米,雌雄比例控制在3:1,确保繁殖效率。
“目前,项目还处于探索优化阶段。我们规划了200亩试验田,同步测试两种养殖模式。”常飞指着不同区域的鱼塘介绍,第一种是“自繁自养”模式,投放种虾后,通过调控水质、控制水温,让小龙虾在自然环境中交配、产卵、孵化,全程不投放外来虾苗。这样既能保证种群的适应性,又能降低种苗运输风险。第二种是“工厂化育苗+短期养殖”模式,将工厂培育的3至4厘米幼虾投放到专用塘口,通过精准投喂高蛋白饲料,定期监测水质,缩短养殖周期,“这些幼虾经过3个月的科学养殖,体重能有一两以上,达到商品虾标准后直接上市,周转速度更快。”
为让该试点项目稳步推进,下茆镇政府亦提前介入,打出了一套“保姆式”服务组合拳。如该镇主动对接省农科所,邀请水产养殖专家团队到养殖场实地调研,针对光伏鱼塘的特殊环境制定专属养殖方案,为鱼塘水质调控、病害防治、饲料配比等提供科学指导,让养殖户吃下“定心丸”。
据了解,目前,下茆镇共有约8000亩光伏鱼塘资源。此次小龙虾养殖项目的落地,是下茆镇“上光下渔”模式的生动实践,探索出了一条“新能源+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之路。随着后续更多虾苗投塘,“下茆小龙虾”有望从单一养殖项目,成长为带动群众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名片,让光伏板下的鱼塘真正长出“致富希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