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夏紫怡 通讯员 赵洁宜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艺术乡建”正在肇庆广袤的热土田间上勾勒出一幅幅色彩绚丽、人和景美新画卷。作为建设队伍的主要成员,肇庆学院、广东理工学院、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等高校文化艺术团队,通过活化闲置空间,深挖在地文化,打造文创品牌,丰富乡村彩绘等方式,从物质空间与文化场景等层面,重构起肇庆乡村魅力的艺术表达。

广东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专业学生创作的新桥洋篮编织技艺作品。
植入艺术 乡村空间美起来
在四会大沙镇岗美村,为百年古榕量身打造集生态保护、艺术展示、休闲休憩于一体的乡村自然公园;在黄田镇,规划超万亩“橘香纽带”滨江风情带,串联连片橘园与滨江风光;在地豆村,推出“萌趣乡村”主题景观装置,将墙角、路边等闲置空间转化为创意打卡点,以童真设计提升乡村亲和力……
这些具体而微的艺术实践,正是肇庆学院6支跨学科设计团队,依托“乡村美学工坊”平台,以跨学科之力、艺术之笔,带着专业所长深入乡野,在四会市、鼎湖区、封开县等乡村大地挥毫泼墨,赋予乡村美学的动人写照。

肇庆学院师生团队设计的封开县与怀集县省道交界的龙门架标识设计。
“过去一年中,我们学院的环境设计团队,在封开县与怀集县省道交界处龙门架标识设计中,从岭南文化中提取纹样、色彩与建筑意象,以现代设计语言进行重构,形成兼具地方识别度与交通导向功能的地标性景观节点。此项目不仅展现区域文化特色,也有效改善了省道入口的整体形象。”肇庆学院科学技术部副部长杨国杰介绍,立足乡村公共空间优化需求,团队还完成了封川小学附近桥梁的风貌提升方案。“我们设计将绿树意象进行抽象化处理,结合墙绘艺术,融入互动与遮阳功能的立体装置,使原本普通的桥梁节点转化为富有童趣与生活气息的公共空间,增强了学校周边环境的文化活力与使用体验。”
截至目前,跨学科团队累计完成规划设计超42万平方米、主题墙绘2710平方米。提炼8套肇庆特色农房户型,其中,提炼迪一村、爱国村100余套新客家民居的“肇美小院”建成落地,显著提升乡村美学品质与文化识别度。
“在实地创作和实际操作中,这些创意设计从乡村烟火中来,在当地传为佳话,累积了经验后,再次反哺高校艺术教育,有助于学院以更深刻地践行教研融合、产学协同、服务地方的理念,更好地为推动区域文化提升与乡村振兴贡献肇院艺术设计力量。”杨国杰说道。
艺术创作从地里“长出来”
乡土文化反映的是在相对固定的空间中形成的审美倾向和价值观念,包括乡村中的人们所遵循的处世规则和孕育的在地文化。要做到高校艺术和乡村建设深度契合,广东理工学院“艺创双百突击队”来到了金利镇,探访文脉兼具提炼创新,以“艺术创作+文化传承+产业对接”模式,深入挖潜龙舟文化,推动当地本土IP产业孵化。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设计与工艺美术学院党总支部书记陈少炜(黑衣者)带领学生在广宁进行乡村壁画创作。
首先从文化溯源开始。“我们团队到金利龙舟博物馆调研,梳理龙舟制作工艺演变,解读龙舟精神内涵。次日,观摩龙舟雕刻全过程,记录12道传统工序,为创作提供素材。”在广东理工学院视觉传达设计教研室主任刘婷看来,高校师生带来的艺术理念有时会“水土不服”,若不能深度理解并融入地方文化肌理,艺术作品就成了悬浮的“外来物”,无法引发当地村民的情感共鸣。
当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在为肇庆金利高新区第一学校进行校园彩绘时,该团队选择将龙舟造型解构成现代几何线条,把传统红黄主色调转化为更受青少年喜爱的马卡龙色系,保留文化基因的同时,完成与当代校园美学的对话。
除此之外,该校还与高要区新桥镇合作,开展市级非遗新桥洋篮编织技艺传承创新实践。最近,双方还合作举办了肇庆市洋篮编织技艺大赛,吸引了230多名学生参与,涉及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3个专业。
广东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张高美介绍,在创作中,同学们在材料上做了大胆突破,尝试将竹编与塑料、扎染布料、珠宝等多种材质结合,既丰富了竹编的表现语言,也增强了其实用性与艺术性。“引导学生从现代审美与实用功能出发,设计出既承载文化内涵又符合当代需求的作品,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融合,就是对在地文化充分淬炼。”
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艺术是对美的创造,“艺术乡建”则是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和产业兴旺的燃料。如何让高校资源走出象牙塔,源源不断地流淌在肇庆的土地上,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设计与工艺美术学院从活化非遗和改造老建筑中找到切入点。
在第二届“粤美乡村”风貌设计大赛中,该校提交的作品《织梦山狮——广宁县螺岗镇乡创公共艺术设计》荣获一等奖;在广东省高校“乡村创新”艺术设计大赛中,空间设计类作品《禾舍——螺岗镇旧粮仓改造设计项目》也摘得桂冠,两奖背后,标志着在高校艺术的渗透下,广宁在探索艺术介入乡村建设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旧粮仓的创造性转化堪称点睛之笔。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设计与工艺美术学院党总支部书记陈少炜介绍,项目团队恪守“最小干预”原则,完整保留原建筑青砖肌理,以镂空、借景等巧思重塑空间光影与视觉层次。“团队还引入本土多样植物景观,在自然野趣与人文底蕴间寻得精妙平衡,最终营造出隐世独立、浑然天成的氛围感,让这座老建筑在尊重过往中,焕发出面向未来的新生机。”
但在现实操作中,要打破“被动”的“艺术乡建”状态,提升村民参与“艺术乡建”的能力,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主动者,陈少炜和师生团队一起,领着村民、孩子一同完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彩绘,感受“家门口”的艺术蜕变。
除此之外,该学院师生团队多次深入螺岗镇开展农产品包装设计、宣传片拍摄等志愿服务。他们累计完成大型主题乡村壁画作品9幅,总面积达200平方米;设计制作了镇级招商宣传手册、特色农产品包装袋及螺岗镇形象宣传片。这些扎实的工作,显著提升了螺岗镇的文旅吸引力与品牌辨识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