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潘粤华
近日,《丙午年》特种邮票图稿亮相。此次生肖邮票图稿是中国邮政自1980年发行生肖邮票以来,首次打破专业壁垒,面向全民征集,并公开招募大众评审评选出的图稿。这次的马年生肖邮票引起了肇庆不少集邮爱好者的关注,为本地邮票市场注入了活力。然而,记者走访市场发现,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邮票实用性功能逐步消失,集邮人群萎缩,市场遇冷,集邮行业亟待寻觅新路。

市民在选购邮票。
“近年来,邮票交易量下降了不少。”在端州区经营邮币生意多年的李先生告诉记者,目前邮票市场整体低迷,部分题材新邮或重大主题邮票发行时,可能会让市场有一点回暖,但邮票收藏整体热度已大不如前。“一些邮票年册、热门题材的邮票价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有些跌幅超过20%。这无疑进一步影响了大家的收藏热情。”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发展,通讯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传统邮资凭证的邮票,其实用价值已大大降低,人们接触邮票的渠道大为减少。同时,邮票的收藏属性也因缺乏社交属性和流动性,难以吸引到年轻一代。邮票的购买和收藏人群出现了年龄断层。
“集邮群体仍以老一辈为主,市场需求有减少趋势。”肇庆市集邮协会理事梁斌华介绍,协会线下会员约100人,平均年龄已近60岁。
为了扩大集邮群体,方便成员交流、分享,2023年,肇庆市集邮协会成立了“线上协会”,目前成员约500人。“平时,协会每月线下定期聚会,会员们分享集邮心得。资深会员还在图书馆、文化馆等场所举办主题邮展,希望能吸引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关注邮票,喜欢邮票。”梁斌华说,近年,国内邮票发行进行了不少尝试,如进行题材创新,与名人、动漫、游戏等经典IP联名设计,以此触达年轻人的消费热点和兴奋点,扩大邮票受众面。
虽然目前市场遇冷,但不少业内人士对邮票收藏市场前景仍满怀期待。肇庆市收藏家协会副主席、邮票委员会主任许建彪,已有49年的邮票收藏史,收藏了不少清末、民国时期和上世纪用于创汇的珍稀题材邮票,见证了数十年邮票市场的起落。“邮票是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它的收藏和艺术价值依然不可忽视。”在他看来,邮票有一定的文化传承意义。邮票上的图案、文字,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历史、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等多方面成就,特定时期发行的邮票还能反映时代变迁。这种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让邮票在收藏市场中依然有不小的潜力。
让邮票“破圈”,特别是扩大邮票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的影响力,是当下培育市场新生力量的迫切之举。“希望政府和业内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在公共场所多举办文化展览,让邮票与端砚、玉石、书法等文化品类一起展出,扩大影响力。”许建彪建议,还可以开展邮票进校园宣讲,让中小学生认识邮票,培养他们集邮的兴趣爱好。
梁斌华也认为,可以在更多的热门景点设置邮票盖章打卡点,通过跨界合作,如打造联名IP,与文旅融合设计旅游特色明信片等,以此吸引消费者,促进邮票走向大众。他说:“针对新兴的集邮品种,如邮资机戳、邮资机签等不同于传统纸质邮票的邮品,建议本地邮政可以引进邮资机开拓不同的集邮领域,结合肇庆本地历史、旅游景点、特色美食、民间习俗等多样化元素,制作符合年轻一代审美的集藏邮品,让集邮收藏文化焕发新时代活力,收获更多的年轻拥趸。”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