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琳
在广东鸿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压铸车间,一台标着“16000T”的巨无霸设备正紧张地运转。就是它刷新了全球超大型压铸设备量产纪录,让新能源汽车底盘一体化成形从蓝图走向现实。20公里外,风华高科的无尘车间内,米粒般大小的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MLCC)正从自动化生产线上鱼贯而出,其核心介质材料已实现国产化突破。

位于广东肇庆(高要)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的广东鸿图科技园压铸车间。 记者 刘春林 摄
这些看似微小的技术突破,恰是肇庆在“十四五”期间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从单个企业的技术攻坚,到全域创新的体系化推进,肇庆正以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建设为牵引,在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的道路上加速奔跑。
攻坚核心技术
锻造产业新质生产力
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关键在于核心技术的掌控力。“十四五”以来,肇庆聚焦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支持企业向技术高地发起冲锋,成果斐然。
在电子信息领域,风华高科不仅承担起高端MLCC的研发重任,更获批组建全市首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金晟新能源牵头开展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机器人化拆解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成功入选2024年国家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三求光固材料联合知名高校,成功开发出IC载板专用防焊油墨及干膜,一举打破国外长期技术垄断。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广东鸿图科技的16000T超大型智能压铸单元,标志着肇庆在该领域迈入全球第一梯队。在细分领域,嘉溢食品机械的食品工业专用油脂升级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彰显肇庆科技企业的“单打冠军”实力。
这些突破,汇聚成肇庆产业升级的磅礴动能。为支撑更多技术攻坚,肇庆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计划,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标杆高新技术企业”的梯次培育体系。
“十四五”期间,全市高企数量从693家激增至1320家,基本实现翻番。更可喜的是,其中“四上”及农业龙头高企达840家,占比超过六成,表明肇庆的高企不仅多,而且强。
打造创新廊道
构建资源集聚强磁场
如果说企业是创新的主角,那么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就是汇聚创新要素、催化创新反应的主舞台。
2025年初,《肇庆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印发,以“六大行动”为核心,这片东起肇庆高新区、西至端州双龙产业园的区域,正加速成为肇庆的科教创新主平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资源集聚与共享是廊道的首要功能。走廊内集聚全市70%以上的优质创新资源,11所高等院校、243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星罗棋布。肇庆搭建了大型科研仪器和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已发布第一批科研仪器117台(套),设备原值近亿元,有效破解中小企业“买不起、养不起”高端设备的困境。
机制创新与突破是廊道的活力源泉。从“资源到研发”,肇庆探索“企业出题、科研院所领题、联合答题”机制,围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新型储能、汽车零部件等重点产业组建了4个创新联合体。改革科技创新指导类项目管理制度,激发社会“微创造”活力,改革实施一年来入库项目超600个,引导社会研发投入超3800万元。
从“研发到成果”,肇庆创新“先研发后付费”+“校企园”三方技术合同模式,推动肇庆学院与企业完成114项技术合作。引入省科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等技术转移平台,加速成果转化。
从“成果到资源”,肇庆撬动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全国首笔“技术入股贷”、首笔碳数据产品质押融资,全省首笔技术合同贷等创新金融产品相继落地,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资本动力。
开放协同与融入是廊道的战略视野。走廊成为肇庆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网络的桥头堡——广佛肇科技成果对接会常态化举办,深化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作,设立了肇庆新质生产力及新型工业化服务基地,实施肇港科技赋能计划。肇庆本地高校及企业积极对接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在南药研发、新药创制等领域开展合作探索。
优化创新生态
培育高质量发展沃土
同宇新材料的上市之路,生动诠释了肇庆创新生态的系统性支撑。从创新创业大赛的舞台到资本市场的聚光灯下,这家企业的发展历程背后,是肇庆全链条培育创新主体的不懈努力。通过构建高水平平台体系、强化人才金融支撑等举措,肇庆持续优化这片“创新雨林”。
平台能级持续跃升。西江实验室作为省级战略科技力量,在第三批省实验室考核中位居农业领域第一。其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检测能力扩项至152项,并深入县镇设立服务站点。与此同时,肇庆启动市重点实验室培育工作,目前已建成20家,形成了梯队化的实验室体系。除了风华高科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星湖科技还在深圳设立全市首家企业异地研究院,华为(肇庆)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的投入运营,则为本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大赋能。“十四五”以来,全市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78家,总数达278家。
科技普惠城乡发展。在服务“百千万工程”方面,肇庆科技力量同样不可或缺。整合组建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组织实施农业科技专项。建设6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实现涉农县全覆盖;建设5个“百千万工程”县域创新基地,将高校院所的智慧导入特色产业。持续深化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十四五”以来已选派团队进驻88个乡镇,服务农户超6500户,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超420项。
要素保障坚实有力。肇庆通过健全政策体系、强化人才支撑、深化科技金融等举措,夯实创新根基。“西江人才计划”实施以来,引育了108个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科技金融通过“股贷担保租”联动服务、融资指南、政策巡讲等“三个一”举措,为企业提供全链条金融支持,2025年更有3个案例入选省科技金融典型案例。
从一台打破纪录的压铸设备,到一条激活全域的创新走廊,再到一个生机勃勃的区域创新体系,肇庆的科技创新之路越走越宽。面向未来,肇庆将继续以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催生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肇庆力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