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法肉桂香牌系列文创产品以手工制作,受到市场欢迎。
文/图 记者 潘粤华
惟妙惟肖的醒狮头挂饰、寓意吉祥的福袋吊坠、刻有“平安”二字的挂牌、古色古香的手镯……走进位于端州区星湖西路的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传统工艺与文旅融合发展工作站),只见一块块设计典雅、充满中国风的肉桂文创品摆在站里的醒目位置。肉桂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让人闻之心旷神怡。
今年7月,以肇庆纸路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为主体的肇庆市非遗工作站开始研发以高要肉桂为原料的文创产品,8月推出首批产品,9月卖出上万件。文创产品赋予了农产品文化价值,为农文旅融合注入了新元素。
高要肉桂文创填补市场空白
“高要肉桂种植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中国肉桂之乡’。作为高要人,我希望能为家乡的农文旅发展出一份力。”提及高要肉桂文创产品的研发初衷,肇庆市非遗工作站副站长、肇庆纸路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执行总监麦燕敏这样说道。
高要区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2025年高要肉桂种植面积已达70.05万亩,年产桂皮14.46万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52.5亿元,产品远销中东、北美、东南亚等地。产业蓬勃发展,但以高要肉桂为原料的文创产品仍处于空白状态。以文化产品突破产业边界,急需一股“东风”。
在此背景下,麦燕敏及其团队以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的理念,推出古法肉桂香牌系列文创产品。她说:“我们选取30至50年树龄的高要肉桂,以传统合香制作技艺,将肉桂原材料制作成精致小巧、可随身携带的挂件、挂饰、手串等产品。目前,系列产品已有138种款式。”
今年8月15日,2025南国书香节肇庆分会场暨“书香砚都”全民阅读月活动在端州区元魁塔城市客厅举行,古法肉桂香牌系列文创产品在活动中首次亮相,反响热烈。“有客人专门来购买,认为它能帮助睡眠,这给了我们不少的市场信心。”麦燕敏告诉记者,系列文创产品真正“破圈”的契机出现在今年教师节。
市非遗工作站通过“站校联动”走进肇庆多所中小学,开设古法肉桂制香课程,并将首批香牌作为特别礼物赠予教师。每次授课,均有200至400名师生参与,这迅速在师生群体中形成品牌效应,打响了知名度。
随后,古法肉桂香牌陆续亮相2025年广东省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2025裹蒸美食推广会暨第四届裹蒸文化嘉年华、高要区南岸街道新江一村“登科文武堂”文化展示活动等市内多个大型活动,逐步树立起鲜明的品牌形象,提升了市场知名度。市非遗工作站将特色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文创产品的实践,被越来越多的人肯定。
文化创意助力肉桂产业破圈
这份肯定,体现在激增的销售量中。“仅9月份,我们就售出了超万件的文创产品,累计至今已销售了约2万件。”麦燕敏说,高要肉桂品质好,用途广,有祛风、辟寒、活血、安神醒脑等功效,还能驱蚊防虫。“产品满足了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追求养生、健康的需求。同时,它将非遗融入日常生活中,呼应了文化自信的时代潮流,更以创新形式赋予传统农产品新生机。”在她看来,这种“一举多得”的产品特性,使其在众多文创衍生品中脱颖而出。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古法肉桂香牌系列文创产品以特色农产品为基础,紧扣市场需求,实现了消费场景的拓展,推动农产品从“初级产出”向“高附加值文创品”转型。这不仅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拓展了产品利润空间,还让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为特色产业振兴找到了切实可行的突破口。
谈及未来,麦燕敏及团队将围绕当地政府发展农文旅要求,开发更多的产品款式,加入七星岩、鼎湖山、十二生肖等元素,研发肉桂香水等新产品,并将高要肉桂文创产品制成“肇庆有礼”文旅产品,出口到港澳地区,目前已有订单。
“我们还计划与政府部门合作,在高要区南岸街道开设非遗工坊。除了展示产品、提供制作体验外,还希望为困难人群提供就业机会。”麦燕敏告诉记者,通过传授古法肉桂香牌文创制作技艺,带动群众参与制作,提高收入,实现“家门口就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