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宁县扶溪食品有限公司的工人在晾晒腊肉。 记者 潘粤华 摄
记者 潘粤华 通讯员 谭珊珊
秋风起,食腊味。每到秋季,不少广东人喜欢在自家阳台挂起肉条、肉肠、肉鸭,风干成腊味用作菜肴。这一习俗也在广宁县北市镇盛行。北市腊肉在本地小有名气,北市镇以“传统工艺+现代管理+标准化生产”的模式,推动山间风味土特产变身群众致富“金钥匙”,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近日,记者来到广宁县扶溪食品有限公司。只见工人们忙着切肉、腌制、晾晒肉条和肉鸭。公司空地上,一排排的腊肉在阳光下风干晾晒,其色泽红亮,透出阵阵腊味香。“这两个架子吊着的腊肉已经全部被预订了。自今年10月投产以来,我们的腊味供不应求。”北市镇扶溪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潘健强开心地对记者说。
北市镇空气质量好,风量足,生态环境佳,秋冬季气温较低,为腊味制作奠定天然环境基础。当地腊味零添加,具咸香风味,但长期以来,家庭式加工腊肉,存在规模小、标准不统一、销路窄等问题,优质农产品难以转化为高附加值商品。
在此背景下,扶溪食品公司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开展标准化、规模化腊味加工,这对当地发展食品加工产业有着重要意义。潘健强介绍,扶溪食品公司是村办企业,于2024年由扶溪社区经济联合社与同文村、国光村经济联合社共同集资60万元创办,并增加投入资金约30万元运营,建成集原料甄选、标准化腌制、专业烘干、包装销售于一体的腊味加工厂。今年9月底,该公司顺利通过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审核,成功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成为全县首家拥有食品生产许可证的腊味制品加工厂。
走进扶溪食品公司生产车间,记者见到冷库、烘干房、切肉机、真空滚油机、真空包装机等一应俱全。“今年10月至明年春节前,公司预计可生产腊肉、腊鸭、腊猪手10吨,产值约100万元,可为3个村集体带来约20万元的收入。产品主要销往珠三角市场。”潘健强说,稳产后,预计公司年生产腊味食品约30吨,年产值约300万元,可为3个村集体共增加约60万元的收入。
扶溪食品公司的建成,激活了乡村产业“一池春水”,为北市镇带来多重效益。一方面,搭建起“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通过统一收购本地优质猪肉,带动周边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另一方面,公司吸纳附近村民就近就业,为留守劳动力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
扶溪食品公司生产组组长沈玉连是扶溪社区居民,自小家中就年年制作腊味。她说:“在公司打工每月工资3000多元。既能在‘家门口’就业,又能发挥所长,我很满意。”
据了解,扶溪食品公司创造就业岗位20多个,工人月收入2500至3000元。稳产后,公司预计可带动约30户村民养殖猪、鸭等禽畜。“我们计划明年增加一条腊肠生产线,扩大公司腊味品类,开拓更多市场,创造更多产值。”对北市镇腊味的市场前景和产业发展,潘健强信心十足。
“标准化生产让北市镇腊肉摆脱了‘小作坊’标签,有望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打响‘扶溪腊味’特色品牌,并能激发更多村民的养殖积极性,促进增收。”北市镇党委副书记林伟康告诉记者,当地一直探索以强村公司的建立带动产业发展,推进实施多个特色农产品发展项目。
“腊味生产季节性强。我们计划在腊味生产和销售淡季,调整扶溪食品公司生产线进行笋干加工。这样既能带动村民种植广宁竹,又能延长产业链条。”林伟康说,北市镇还计划在圩镇发展柠檬种植和加工,项目已准备动工建设。
北市镇表示,将以扶溪食品公司为起点,持续深耕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以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为全县乡镇发展特色经济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北市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