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谷镇依托江谷水库优质的淡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持续加大淡水龙虾、鲈鱼、桂花鱼等特色水产产业的政策、资源和科研支持,助力该镇水产产业走出了一条“科技+产业+农户”共富之路。四会同创水产与香港渔业牵手合作,便是其中生动的例子。
西江日报记者 杨丽娟
科技为核:从经验“猜”到数据“算”
张铭华是四会同创水产的创始人,该水产企业每年向全国输送虾苗、鱼苗超5亿尾,年产值突破2400万元。如今,四会同创水产更获得了香港渔农护理署渔业可持续发展资金注入,成为香港渔民培训合作方。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藏着一段关于科技赋能、模式创新与产业共富的转型故事。
在四会市江谷镇新屋村,江谷水库的清澈水源旁,一片“科技感”拉满的水产养殖基地格外显眼。一口口排列规整的虾塘边,气象监测设备与智能化监控系统整齐竖立。这套系统集实时监测、智能预警、数据传输与综合管理于一体,能精准捕捉养殖池水温、PH值、溶解氧等关键指标,一旦数据超出安全阈值,系统会立即自动报警。技术人员只需通过手机,就能远程调控增氧机、投喂设备,让“按需供氧、精准投喂”从理念变为现实。
“以前靠经验‘猜’,现在靠数据‘算’,就算是新手也能把虾养好!”张铭华向记者坦言,如今依托科技手段,通过智能化设备采集的PH值、溶解氧等精准数据,能提前预判风险、做好预防,成虾存活率大幅提升。
走进基地的育苗大棚,20余个智能育苗池有序排布,每年有5亿尾虾苗、鱼苗从这里“游”向全国市场。“苗种业务占公司总营收的80%,是核心增长点。”张铭华回忆,2017年他选择回乡创业,养殖淡水龙虾。2020年,他拓展虾苗孵化培育业务,还新增了鲈鱼、桂花鱼育苗品类,进一步完善产业链。
“苗种的孵化与驯化是实打实的技术活,尤其是鱼苗驯化,难度最高,必须靠科学精细化管理。”张铭华介绍,为帮助鱼苗顺利适应人工饲料,团队采用自主调配的中药方剂调节鱼苗肠胃功能,从源头提高养殖成活率,这也是同创水产的技术核心之一。
模式创新:构建利益共同体
这些科技赋能与产业转型的背后,离不开江谷镇的支持。江谷镇积极引入高校与科研机构力量,为同创水产的良种培育、生态养殖、病害防治、流通加工、休闲科普等全产业链发展提供多方支持。
如果说技术是同创水产的“立身之本”,那创新的运营模式就是其腾飞的“翅膀”。公司推出的“养殖分包合作模式”打破了传统框架,养殖户在基地投资池塘,开展一个周期(或更长周期)的养殖,公司则承担苗种、饲料、水电等生产费用,同时全程向养殖户输出养殖技术与管理理念。待养殖户掌握核心能力后,便可回到家乡发展淡水龙虾养殖,还能进一步带动当地养殖队伍壮大。
更关键的是,同创水产与养殖户建立了“长期共赢”的合作关系:公司可提供包销服务,保障养殖户基础利润;养殖户也可自主销售,若找到更优价格或更好渠道,还能带动其他养殖户销售,成为“分销商”。
这种“层塔式和动态利益分配”模式,打破了传统农业“公司+农户”的松散合作形态,它让养殖户与公司的黏性更强,形成了行业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推动水产行业实现动态平衡与健康发展。
布局未来:深耕香港合作
正是这份先进的发展理念与过硬的养殖技术,吸引了香港渔农护理署的关注,同创水产最终成为香港渔业可持续发展资金的扶持对象,负责为香港渔民提供专业培训。
在同创与香港渔农护理署合作项目的过程中,江谷镇积极推动同创水产将渔业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未来,香港渔民来基地培训的周期为7至10天,将实现“渔业培训+农文旅”深度融合。
“待培训项目落地,通过本地渔业协会与香港渔业协会的互动与合作。进一步拓宽业务区域范围和业务量,提升产品品质定位,进一步壮大区域水产产业。同时,我们更期待拿下基地出口备案资质,推动这里成为标准化供港水产基地。”谈及未来规划,张铭华语气坚定,眼中满是信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