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戴福钿 通讯员 周键莹 刘晓烨 谭珊珊
近段时间以来,我市各地锚定乡村文化建设核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接连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文化活动。从广宁的村武擂台赛,到多地非遗体验、农耕文化活动、田间文艺汇演等,各类活动紧扣乡村特色,既扎根本土文化根脉,又贴近村民日常生活,吸引了村民游客积极参与,让原本略显沉寂的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
德庆县武垄镇武垄社区:举办节庆系列活动
抓鸡鸭猪、摸鱼儿、逛“国庆圩”和中秋游园会……国庆黄金周期间,德庆县武垄镇围绕乡村农耕文化和中秋节主题,在武垄社区举办了一场“接地气”的活动,不仅让辖区各村(社区)居民沉浸式体验乡村乐趣,更成为基层文化激活乡村活力的生动写照。
“武垄镇共有12个村(社区),平日里居民们忙着务工、务农,很难有机会聚在一起。”武垄镇文化站站长陈李智介绍,正因此,该镇特意借国庆、中秋双节的契机,把活动办在了居民最熟悉的地方——武垄社区的河堤边、文化广场上。
据了解,该活动预告发布后,反响热烈,不少热心人士主动提出赞助活动所需奖品。活动内容紧扣大家熟悉的“老本行”,让大家齐齐参与抓猪仔和捉鸡鸭的游戏,和比拼捕鱼技巧等等,整场活动充满了生活气息。当天,活动吸引了近2000人前来游玩,在热闹互动间,居民游客逐渐热络了起来。
武垄广场的“国庆圩”更是把“接地气”做到了实处。12个村(社区)的村民,齐齐带着当地特色农产品来参展。夜幕降临,该广场的中秋主题活动同步开启,猜灯谜区、投掷区、滚球区和手工制作区排起了长龙。“当天,我们还在武垄广场打造了百姓舞台,免费供居民展示才艺,大家纷纷主动上台表演,气氛很热烈。”陈李智笑着说。
在武垄社区居民刘雪琼看来,这些活动虽然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专业的表演,却凭借着接地气的乡村特色,让大家玩得尽兴、聚得开心,激活了乡村活力。
广宁县南街街道江边垌村:村武擂台赛开锣
近日,广宁县南街街道本策村委会江边垌村与洲仔镇金场村的村武擂台赛如期开赛。两村各派出10名队员同台竞技,吸引数百名村民到场围观,现场喝彩声此起彼伏。
比赛现场,参赛队员们动作刚劲有力,拳术的沉稳、刀棍的灵动在擂台上轮番展现。今年68岁的邓家成是江边垌村参赛队队长,他告诉记者,为了这场比赛,队员们提前一个月到村里的武术馆集中训练,“村里有经验的中老年人主动当教练,年轻人跟着学招式,连放学的孩子都来围观模仿,很是热闹。”
“江边垌村的武术文化可追溯至民国初期,百余年来由长辈传技艺、晚辈承家风,习武风气从未间断。”本策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欧阳兆良介绍,近年来,随着中青年人普遍外出务工,平日里,村里以留守老人和儿童为主,邻里间日常互动渐渐变少,大家都盼着有个由头聚聚。于是,在南街街道文化站的指导下,本策村委会大力组织村民参与武术擂台赛,为大家搭建交流平台。
欧阳兆良告诉记者,比赛当天,村里老老少少齐齐出动,就连在外务工、返乡过节的村民,也相约到比赛现场,为参赛者加油鼓劲。
记者了解到,当天,赛事现场还设置了特色展销区,涵盖广绿玉、竹编非遗、舂白糍等本土特色品类,让这场武术盛宴兼具文化味与烟火气。
“看到大家热情高涨参与活动,村民一边观看赛事,一边讨论招式,一边在展销摊前分享美食,久违的乡村凝聚力和活力,着实让我感动。”欧阳兆良说。
肇庆高新区龙湖社区:推动民俗文化进社区
近日,肇庆高新区龙湖社区举办了一场非遗民俗文化传承活动,现场设置了非遗民俗体验、趣味互动等区域,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居民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欢声笑语中拉近邻里距离。
活动现场,各区域人气十足。其中,在非遗民俗体验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杨屋鹅汤锅边糍”传承人杨景华现场“开课”,手把手教居民制作锅边糍。大家一边认真学习制作过程,一边闲话家常,气氛尤为融洽;传统美食猪脚姜品尝区,同样排起了长队,软糯的猪脚搭配酸甜的姜醋,勾起不少居民的童年回忆。
龙湖居委会副主任吴凯岚介绍,当天,该社区还在活动现场策划了背对背夹球、套圈圈等趣味互动游戏,居民们围着游戏区跃跃欲试,参与者凝神聚气闯关,围观者时而欢呼鼓劲,时而屏息期待,现场笑声与喝彩声交织,气氛热烈。
“平时大家各忙各的,交流相对少,但是活动当天,居民齐齐走出家门,来到现场玩游戏、品美食、体验手工制作,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谈及该活动,居民黄秀兰连连点赞。
在吴凯岚看来,这些社区活动既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也让邻里关系“热”了起来。她表示,接下来,该社区将依托“爱邻”便民服务日,结合居民需求,持续开展非遗体验、民俗展演等文化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居民日常生活,进一步增强社区凝聚力与归属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