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高要区活道大米产业以科技力量破局 助推品牌升级 数字赋能让万亩稻田“会说话”
分享到

微信

微博

0
分享到-微信
X

核心提示: 近日,在高要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丝苗米(活道大米)种植示范基地的稻田边,基地负责人、广东恒德福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以良感叹,多亏智慧农业加持,大米种植更精细科学。

记者 潘粤华

“前几天,我们通过无人机光谱分析发现,这一小片稻田稻叶出现枯黄,于是立即请来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家到田里查看,及时制定了化解方案,避免情况恶化。”近日,在高要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丝苗米(活道大米)种植示范基地的稻田边,基地负责人、广东恒德福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以良感叹,多亏智慧农业加持,大米种植更精细科学。

在高要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丝苗米(活道大米)种植示范基地,负责人刘以良介绍基地的监测仪器。

在高要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丝苗米(活道大米)种植示范基地,负责人刘以良介绍基地的监测仪器。记者 潘粤华 摄

高要区活道镇的万亩稻田,正经历着一场“数字革命”。这股力量为当地打造“标准化生产+加工+流通+农旅研学”高要大米全产业链,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从经验种植变为“数字精耕”

正值晚稻生长时节。高要区活道镇的乡间田野里,大片稻田长势喜人。绿色稻穗轻垂,即将迎来丰收。

2021年,刘以良来到活道镇种植大米,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该镇种植了约1200亩活道大米。2022年,公司引进智慧农业系统,在高要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丝苗米(活道大米)种植示范基地的330亩核心示范稻田,依托大数据构建生态水稻知识图谱和千万级的水稻图像数据集,借助“农田大脑”和“数字农田”系统制定水稻生态种植标准化流程。数字农业云田间大数据管理系统、测土配方与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等应用平台,实现了水稻种植全流程精准监控和科学管理。

“通过无人机定期巡田、AI算法监测,可以及时识别病虫害,做到早预防、早治疗。利用摄像头的大数据实时监测气候、土壤、气温等信息数据,帮助精准筛选适合片区种植的水稻品种。”刘以良举例,每逢寒露北风至,“寒露风”一大将影响水稻授粉,导致难以灌浆,影响稻谷产量和品质。过往,农户根据经验来应对,现在则能通过大数据精准把握“寒露风”的出现规律,从而选择适合的水稻品种种植,最大限度减少“寒露风”带来的影响。

又如化肥的使用。通过精准监测和分析土壤元素的含量变化,可避免盲目、过度施用化肥,有效防止土壤板结。“缺啥补啥。”刘以良说,减少化肥的同时增加施用有机肥。如今,基地平均每亩稻田每年减少化肥施用约40斤。

2021年,刘以良的稻田平均亩产约700斤。在数字科技加持下,选育优质品种,提高种植技术,2025年,早稻亩产约1200斤,与以传统方式种植、亩产约900斤的稻田相比,产量增加约三成。

目前,这股“数字”力量以活道基地为点,辐射高要全区。全区8个活道大米种植基地共设置了26个摄像头和配套设施。活道大米的生长搭上“数字农业大脑”快车,加快了从区域特色农产品到全国地理标志品牌的蜕变。

智能生产线提升行业竞争力

田间生长有了“数字”监管,加工环节同样有“智慧”护航。

广东新孖公仔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活道镇的大米加工企业。在公司大米生产车间里,一套名叫“大米色选机”的设备系统引人注目。据新孖公仔公司负责人陈少娇介绍,大米色选机基于光学识别、信号处理和精准剔除技术,通过供料系统、光学检测、信号分析、精准剔除等4个步骤,实现对大米中异色粒、碎米、杂质的精准分拣。“这一过程结合光、机、电、气动技术,实现了高效、精准的大米品质分选,有效提升了产品的纯度和安全性。”陈少娇说。

大米色选机的应用,是新孖公仔公司打造智能生产线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公司通过全智能电子控制生产线,实时监测大米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并根据预设的程序自动调整生产参数,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的一致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该智能生产线实现了远程监控和故障诊断,打破了管理的空间限制,让管理人员随时随地掌握生产线的运行情况,及时处理问题。这不仅减少了人力成本,还提高了生产效率,一个人就能让整条生产线顺畅运行,大大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大米加工实现智能化转型,新孖公仔公司走出了一条提质增效的发展路径。陈少娇表示:“智能生产线让我们敢接大订单,大米日处理量从100吨提升至400吨。”

种源突破筑牢品牌根基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活道大米的“数字变革”重塑高要大米产业竞争力,让当地加快了活道大米品牌打造、高要大米全产业链发展的进程。

“以前是有能力,现在是既有能力又有信心。”面对活道大米的发展前景,刘以良信心满满,并将目光投向全力培育大米产业品牌以及完善销售终端,植入“科研+生产+研学”多种业态,吸引更多消费者从餐桌走到田头。他说:“我们和广东理工学院开展校企合作,打造了肇庆首个乡村网红工作室,在活道大米核心种植示范区大力推动网络强村建设,还开展企业认种。”

据了解,活道大米种植区为高要区7个镇(街),分别是活道镇、南岸街道、新桥镇、蛟塘镇、禄步镇、白诸镇和大湾镇。全区活道大米种植面积已达24.78万亩,年产量达11.02万吨,年收入3.66亿元。其中,活道镇水稻播种面积4.2万亩,产量1.9万吨。该镇有较大规模稻米加工厂11家,年加工量达9万多吨,年产值超亿元。

“去年,活道大米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不仅提升了活道大米的知名度,更为活道镇大米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注入了新活力。”活道镇党委副书记梁娱浩介绍,去年,当地发布活道大米团体标准,成立高要区活道镇活道大米行业协会,打造肇庆市地理标志特色小镇(活道大米主题馆)。系列举措的实施,为活道大米地理标志品牌的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中,“数字化升级”帮助活道大米实现标准化种植和多元化生产加工,为三产融合发展奠定根基。如活道镇依托“农田大脑”系统,在禾地咀、上塱、山塘口三大种植基地开展种源试验,筛选出抗病性强、亩产达600公斤的优质种源。这解决了传统品种退化问题,为品牌化奠定了良好的种源基础和品质基础。

“前几年,在社交平台打上‘活道大米’的标签,点击量和浏览量几乎为零。现在,这个标签的点击量全网估计已有数百万次。”数年间,刘以良见证了活道大米在互联网上“数字品牌”影响力的变化,“接下来,我们将会通过网络平台继续做好品牌推广,讲好活道大米产业的文化故事,让更多人了解高要,品尝到高要好产品。”

西江日报、西江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西江日报”电子报,以及注明来源“西江日报”、“西江网”的所有文字、图片、视频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版权均属西江网所有。凡是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链接、转贴、编辑或其它方式发布。已经被本网授权的,使用时必须做到:(1)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作者信息“西江日报记者***”、相关图片和视频的出处及作者。(2)如修改标题,必须注明原标题。(3)如果从其他平台间接转载本作品,仍须注明来源“来源:西江日报”。
2.
本网未注明“来源:西江网”或“来源:西江日报”的作品信息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认同其观点或真实性,如其它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负法律责任。擅自使用西江网名义转载或盗用西江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3.
本网转载的部分文字、图片、表情包、GIF动图等作品素材来源于网络,均为暂时无法找到版权来源,请作者或版权权利人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4.
如本网发布或转载内容涉及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
联系人:罗小姐、陈先生(电话:0758—2722284)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事业单位

粤ICP备09102757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本网站由肇庆市融媒集团有限公司(西江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者建立镜像 Powered by 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