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源愿
在肇庆,一条特殊的公交专线每天准时发车。它穿梭于高校与产业园区之间,不仅连接了地理空间,更贯通了知识、技术与应用的脉络。学生们乘坐它去企业实习实践,工程师们乘坐它前往高校实验室进行联合攻关。这条科教创新走廊公交专线,正是肇庆市全力推进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建设的生动注脚。
科研人员在西江实验室内做实验。记者 刘春林 摄
今年以来,肇庆市系统规划建设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以下简称“科教创新走廊”),按照“强龙头、建基地、上档次”的总体思路,以广佛肇高速、广昆高速等主要交通干线为发展轴,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协同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打造成肇庆科教创新的核心平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阵地。
坚持高位统筹
肇庆通过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会议及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等,深入研究部署科教创新走廊建设工作,出台《肇庆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明确“施工图”与“项目图”,实施“六大行动”。
为优化协同机制,肇庆市明确由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科教创新走廊建设,通过制定任务清单,明确市直部门、高校、科研机构等各方职责,打破领域界限,促进资源整合与工作贯通。
在要素保障方面,肇庆市根据科教创新走廊发展需求,优化教育用地布局,适度增加科教创新产业用地规模。除了开通预约公交专线畅通内部微循环,肇庆市还通过倾斜用地指标、组建国资高质量发展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等方式,强化综合保障,力求发挥一体化发展的倍增效应。
深化教育改革
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肇庆将全市11所高校、19个重点教育项目纳入科教创新走廊总体规划,总投资超160亿元。
肇庆积极协助高校争取资金,推动肇庆职教城项目获得专项债券资金4亿元;支持肇庆学院“改大申博”,目前新校区一期已投用,被列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支持广州应用科技学院推进教育园、科技园、产业园“三园融合”;支持肇庆医学院、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广东理工学院等院校特色化发展,完善配套设施;助力推进广东肇庆航空职业学院民航145维修基地项目及3个省部级航空培训基地建设。
同时,肇庆实施一流专业建设计划,引导大中专院校优化专业设置,向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低空经济、氢能等新兴和未来产业领域倾斜。今年以来,肇庆市已有4所高校共新增17个相关本科专业。
此外,肇庆还推动中高职与本科贯通培养。肇庆学院与肇庆市工业贸易学校、肇庆市农业学校合作开展“3+4”中本贯通培养试点;优化中职教育布局,形成“城区为主、一县一校”格局,推动13所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在4所中职学校启动综合高中试点,探索职普融通,拓宽学生成长通道。
增强创新动力
肇庆积极统筹各类科创平台建设,推动风华高科获批组建省新型电子元器件创新中心,建设肇庆未来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引入院士团队研发铝基储能材料等,目前已有氢能、锂电无人机等项目落地;依托小鹏汽车及产业链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市精细化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挂牌运作;优化实验室体系,推动西江实验室建设,依托科教创新走廊内单位新建省级以上实验室5家、市级重点实验室20家,累计集聚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30多家。
同时,肇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出台相关政策文件鼓励创新,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标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链条,在重点产业领域组建创新联合体4个;推动全国首笔“技术入股贷”落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应用,2024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达156.59亿元,同比增长75.35%,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276件。目前,科教创新走廊已有全球独角兽企业1家,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14家,专精特新企业255家,高新技术企业110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80家。
在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方面,肇庆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四会市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端州区新型电子元器件、四会市新型储能集群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肇庆高新区成为全省唯一新型储能特色产业园。肇庆还推动五金、压铸等传统产业“数改智转”,高要五金和压铸集群入选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2个集群被列入省数字化转型试点。积极引入优质企业布局未来产业。
打造人才集聚地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肇庆市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一试三证”模式,学生一次考试可获得毕业证、技能等级证和职称证;推进“政府搭台、高校育人、企业实战”协同育才模式,如在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学院,与肇庆高新区共建校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入驻机构47家,服务企业超800家次、人才超11万人次;出台《肇庆市加快培育西江拔尖人才实施方案》,健全人才评价体系,遴选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经营管理等领域拔尖人才,新一批支持科教创新走廊内对象35人。
同时,肇庆市实施“博士双师制”,鼓励企业博士兼任高校教师、高校博士兼任企业产业导师,促进人才共享。目前,肇庆市已发动4所高校、34家平台参与,导入博士313名,开展合作项目20个。
肇庆市还进一步优化人才服务,积极开展“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挖掘岗位1.75万个,举办各类招聘会,达成就业意向近3万人次;优化“西江人才计划”政策,探索人才待遇“免申即享”,已发放人才补贴5700多万元,惠及3800多名人才;升级“人才绿卡”功能,实现人才业务“一网通办”、优待“一码通享”。
为促进人才交流合作,肇庆市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肇庆)科学家小镇,打造高层次人才对接服务平台,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鼎湖山)生物多样性大会、院士专家肇庆行、肇庆人才节等活动。2024年以来,肇庆市举办各类人才活动85场,参与人才8000人次,新引育国家级、省级重大人才工程专家11人,引进创新创业团队与领军人才项目23个。
促进产教融合科产融汇
产教深度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肇庆市持续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举办高校校长“大旺行”活动,联合11所高校成立科教创新走廊产教联盟暨高校联盟,签订首批17个合作项目,发布企业技术需求与人才需求清单。通过校园招聘、校企合作等方式,2024年推动3083名高校毕业生留肇发展。同时,肇庆完善“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模式,推动2所高职院校与242家知名企业建立“订单班”合作;出台名匠工作室管理制度,深化校企技能人才培养合作。
肇庆市还大力促进科产融汇,制定协同创新措施,支持企业联合攻关,2025年以来实施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项;搭建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发布仪器117台(套);引入省科学院等机构在肇设立技术转移平台,建立高校科技成果库;依托肇庆学院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及多家孵化器、众创空间,孵化培育27家高新技术企业;推动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及产学研基地,开展横向科研合作259项,实现成果转化114项;推动共建市金属新材料产业研究院,解决技术瓶颈;鼓励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
肇庆市还在深化校地合作服务县域上下功夫,深入推进“双百行动”,鼓励科教创新走廊内高校及科研机构服务县域经济,形成结对共建项目104个。例如,华南农业大学等18家单位在鼎湖区沙浦镇建设水稻增产关键技术示范基地;肇庆学院助力鼎湖区企业攻克热敏芯片关键技术,实现转化效益超亿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